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40%[1],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2],新產生的建筑垃圾將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將未經處理的建筑垃圾直接采用露天堆放或以填埋等的方式進行處理,不僅會消耗大量的土地資源,還會占用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清運和堆放過程中又會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簡單遺棄建筑垃圾也不符合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可見,傳統的處理方法和機制已不再與建筑垃圾的迅猛增長相適應,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3]。
1我國建筑垃圾的管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在建設過程中或舊建筑物維修和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多為固體,其中含有大量有利用價值的材料,資源化這些建筑垃圾,不僅能有效的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護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
1.1建筑垃圾概念界定
目前我國對建筑垃圾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關于建筑垃圾的定義存在諸多不盡相同觀點。根據建設部在2005年3月23日發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所稱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它廢棄物。在研究領域,學者們對建筑垃圾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概括說來,建筑垃圾是指構造物在新建、改建、擴建和拆毀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4]具體而言,建筑垃圾是指在建(構)筑物的建設、維修、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廢混凝土塊、廢瀝青混凝土塊以及施工過程中散落的砂漿、混凝土、碎磚渣等。通俗地說:就是工程槽土、拆遷廢物、各類裝修垃圾。另外,有的專家學者對建筑垃圾更加細致的定義。[5][6][7]
但是,在此我們更關注可以被資源化的建筑垃圾。因此,為了更好的與本研究所探討的建筑垃圾資源化PPP機制問題對接,特別地提出了另一種建筑垃圾的概念,即由于土地開挖垃圾,道路開挖垃圾和建材生產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舊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這些垃圾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水平下可以廣泛的被資源化利用。
1.2建筑垃圾管理現狀及弊端
1.2.1傳統建筑垃圾管理現狀
從全國范圍看,傳統的循環模式仍然占據著主要地位:即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線性模式。在建筑過程中難以讓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很難將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建筑垃圾的產生階段、清運階段、回收階段、資源化產品銷售階段的管理都存在問題需要加以解決。[8]
1.2.2法律管理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建設尚屬起步階段,至今尚無一部國家的關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文件,《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雖然在第四條規定要實施清潔生產,但只是原則性的表述,沒有實質的規定。本領域的法律空白正由部門或地方法規、規章填補,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效力。[9]現有的法規規章中,有關建筑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標無從查詢,也即缺少建筑垃圾環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標準,這給具體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建筑垃圾的資源化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制訂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
1.2.3環保利益相關者主體地位缺失
從整個社會層面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順利運作需要開發商和建筑企業,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政府,社會大眾四個主體的相互作用。在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中,政府處于核心地位。這是因為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基本屬于微利或者無利產業,該產業的正常運轉必然離不開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另外,由于其巨大的社會效益和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重大義,政府也理應扶植企業參與垃圾的處理,并加大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
2構建利益相關者動力機制
2.1利益相關者分析
建筑垃圾的處理及資源化,涉及到多方利益主體。“第一級利益相關者”包括:開發商和建筑企業、政府、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社會大眾。“第二級利益相關者”包括:環境保護者組織。按照“核心”“、戰略”和“外圍”來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繪制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利益相關者圖,如圖2[10]所示。
2.1.1政府
我國有著非常強的政府干預傳統,所以在重視路徑依賴的前提下,需要政府轉變職能和工作方式,政府以公眾利益的代表和社會公共管理的身份,建立政府和企業的對話和溝通機制,積極倡導和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同時,政府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形成對企業行為的約束和監督機制。[11]
2.1.2社會大眾
完善居民節能環保的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大眾購買環保節能、可以重復利用的新型建筑房屋。建立公民節能環保定期評選制度,對節能型社區中的家庭給予獎勵。建立財政補貼或價格調整機制,降低居民在再生資源產品等方面的實際消費價格,以利于節能環保型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同時給予思想教育,提高社會大眾的社會意識。
2.1.3開發商和建筑企業
在房屋的建設和出售時,開發商和建筑企業需要考慮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的費用,在房價中需要考慮拆遷和垃圾處理的費用。這并不是要把這筆費用間接轉嫁給消費者,而是要從全社會福利出發,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大企業循環經濟的信息透明度。各地區要建立健全循環經濟信息平臺,讓企業方便地知曉其它企業的副產品、余熱余能、廢舊資源等余缺信息,以便根據自身實際做出補鏈決策,形成緊密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2.1.4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
企業經營的直接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忽略對周圍的各種群體產生的影響,所以其履行社會責任與否,是對外部性所產生的經濟效應的反映。[12]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在社會容許的范圍內取得一定的利益。只有在利益的驅動下才能調起企業的參與環保建設的積極性。
2.1.5市場均衡
垃圾的資源化對策最終還是要借助市場的力量。這就要以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構建市場均衡模型如圖2。供給曲線S的橫軸表示需要處理的建筑垃圾數量,豎軸表示單位垃圾不處理需要付出的成本。需求曲線D的橫軸表示資源化企業的垃圾需求量,豎軸表示的單位垃圾的資源化所需付出的成本。
促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的因素:政府征收更高的垃圾處理稅、科技進步產生引起垃圾的產量減少、群眾環保意識增強,堆肥綠色建筑的需求減少等。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因素:PPP模式介入建筑垃圾資源化管理、科技進步處理成本降低、需要處理的垃圾減少等。
在均衡點M,供需雙方利益都達到最大化,并且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及時的資源化處理,此時的社會帕累托最優化(福利最大化)。
3建議
3.1提高居民環境保護訴求意識
李雪梅、季萍等通過調查發現居民對城市的垃圾收費還缺乏了解。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比例關系,環境意識提高,環境行為也相應提高,并且隨著環境意識水平的提高速度的增加,環境行為的良性提高也相應加快,而且相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年齡特征、職業情況以及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的影響,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的起決定作用。[13]作為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重要途徑,環境教育和環境宣傳應該引起重視,以喚起和提高居民的環境訴求意識。
3.2鼓勵運用建筑工程的全壽命周期理論(Total Life Cycle)
加強對建筑垃圾的管理建筑工程的壽命周期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規劃設計、詳細規劃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招投標、施工建設、使用維修和拆除報廢階段,建議在每個階段均應考慮建筑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因素。在規劃設計階段,主要是考慮建筑工程應盡量采用可再生資源、環境污染小、回收利用率高的材料,以便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量,在施工招投標階段,應要求投標單位編制建筑垃圾處理方案,并把此方案作為評標的一個因素;在拆除報廢階段,建設單位也應要求拆除單位編制建筑垃圾處理計劃書,更重要的是,無論在施工階段,還是拆除報廢階段,都必須有監理單位監督施工單位或拆除單位嚴格按方案或計劃書執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建筑垃圾得到有效的處理和處置。
3.3推行“生產者責任制”
政策生產者責任是指產品的生產者對其產品被消費后所產生的廢棄物的管理負有責任。[14]推行生產者責任制要從全壽命周期角度考慮,全壽命周期責任定義如下:如果生產單位有能力承擔生命周期后期的建筑垃圾處理工作,則該企業可以獲得該處理權帶來的收益:如果生產單位破產,則原生產責任可由政府負責拍賣該清理工作的收益、利潤:如果生產企業被兼并或合并為新的組合體,則該責任由新組合的公司承擔。
3.4建立“建筑垃圾排放交易制度”
模擬碳交易制度,建立建筑垃圾排放交易制度。國家相關部門應研究出臺建筑垃圾排放量交易制度,鼓勵企業變廢為寶,對超標排污的企業給予超額罰款,鼓勵企業間的合作和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合攻關,去解決建筑企業自身產生的垃圾處理問題,實現垃圾的零排放目標。
3.5轉變物質化衡量指標
現有的發展模式下,經濟發展總意味著廢物的產生量的增多。傳統的發展模式導致廢物的產生與發展水平的嚴格相關是以物質化指標衡量發展水平的結果,如居住水平以人均居住摘面積來衡量。即使是環保水平也常用污水處理設施容量等來描述。此發展模式意味著更多的物質消費,必然帶來更多的垃圾產生。用更人性化的指標來衡量社會發展對人類實際需求的滿足程度,而不是純粹的物質指標數字。[15]
3.6更加廣泛導入PPP管理模式
完善建筑垃圾資源化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是降低垃圾治理運行成本的重要方式。PPP模式具有帶動私人部門進入公共服務(建筑垃圾處理)領域的杠桿作用和風險分擔的機制,以及在開辟新的資金來源、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數量和效率、增加公私部門的收入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在建筑垃圾的處理和資源化過程中,非公有元素的介入可以提供的價值是投資的新來源,有利于資源的更好利用和產生公共資產增值。當然,這也意味著PPP模式的合作是具有投資能力并尚在尋找投資機會的私有企業的理想模式。在PPP模式下的公私合作將把公共產品(建筑垃圾的處理和資源化活動)的供給模式引向市場,通過市場解決供需矛盾。特別是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數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改善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我國建筑垃圾的處理和資源化問題。[16]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