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中心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微信小程序
技術首頁 法規政策 技術專利 維修保養 設備設施 生活垃圾 特種垃圾

地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再生技術與對策研究

環衛在線新聞組 瀏覽
[摘要]地震后,城市廢墟中遺留大量廢棄物,主要包括生產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醫療垃圾以及救災垃圾等[1],其中眾多損毀建筑物產生的建筑垃圾占主要部分。2010年底,四川省將完成地震災區廢墟垃圾的清理、回收工作[2],如何管理和清理這一龐大的建筑廢棄物系統,成為災后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報告估算,“5?12”汶川大地震中損壞房屋總量為2434.3×104間、倒塌損壞房屋總量為694.5×104間,產生建筑廢料總量不下5×108t,遠遠超過我國每年建筑施工所產生的建筑垃圾總和[3]。震后長期暴露于室外環境的建筑廢棄物對周圍環境會形成一定的危害,影響空氣質量、污染當地水域、占用農田、降低土壤質量等,因此如何科學地、及時地處理大量建筑廢棄物成為地震后的當務之急。1地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途徑1.1地震建筑廢棄物構成地震建筑廢棄物的組織成分很復雜,圖1為震后建筑廢棄物分布現狀,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物所產生的建筑廢棄物成分不一樣,但基本組成主要是碎石塊、廢砂漿、渣土、磚瓦碎塊、廢混凝土塊

地震后,城市廢墟中遺留大量廢棄物,主要包括生產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醫療垃圾以及救災垃圾等[1],其中眾多損毀建筑物產生的建筑垃圾占主要部分。2010年底,四川省將完成地震災區廢墟垃圾的清理、回收工作[2],如何管理和清理這一龐大的建筑廢棄物系統,成為災后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報告估算,“5?12”汶川大地震中損壞房屋總量為2434.3×104間、倒塌損壞房屋總量為694.5×104間,產生建筑廢料總量不下5×108t,遠遠超過我國每年建筑施工所產生的建筑垃圾總和[3]。震后長期暴露于室外環境的建筑廢棄物對周圍環境會形成一定的危害,影響空氣質量、污染當地水域、占用農田、降低土壤質量等,因此如何科學地、及時地處理大量建筑廢棄物成為地震后的當務之急。
1地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途徑
1.1地震建筑廢棄物構成
地震建筑廢棄物的組織成分很復雜,圖1為震后建筑廢棄物分布現狀,不同結構類型的建筑物所產生的建筑廢棄物成分不一樣,但基本組成主要是碎石塊、廢砂漿、渣土、磚瓦碎塊、廢混凝土塊、廢瀝青塊、廢塑料、廢金屬料、廢竹木等,其具體成分如圖2所示。


圖1震后建筑廢棄物分布現狀


圖2建筑廢棄物的成分組成
1.2國外地震建筑廢棄物的再利用與管理
在美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地震廢置的混凝土塊和瀝青塊主要作為再生建筑骨料或道路底層鋪材;日本將建筑垃圾視為建筑副產品,主要作為建筑和級配骨料,也作為工程填方、土質改良及填海造陸材料[6、7]。
為促進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如比利時、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都在本國的建筑法規中制定了建筑廢棄物回收和再生的方案,規定了使用再生材料的比例,促使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在80%以上[6]。日本在制定“災后建筑垃圾管理機制”時,強制規定公共工程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以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還建立了災后建筑垃圾信息資訊管理系統,以便獲得災后廢墟中垃圾的產出區域、種類、數量、交換、傳輸、流通等相關資訊[1、6~8]。
1.3震后建筑廢棄物資源化途徑
震后建筑垃圾的處理途徑目前主要有:再使用、回收利用和填埋。再使用主要針對可使用和未使用過的產品,包括木材、瀝青屋面、絕緣體、供暖管等,其他的如碎混凝土石塊和碎磚等作為填充材料。建筑和拆建垃圾的回收利用取決于組成廢棄物混合物的分離能力及其處理能力。目前,主要包括混凝土、木材、瀝青屋面板、金屬和泥土,35%~40%的建筑垃圾最后推向填埋場進行最終處理。表1是根據文獻[7~10]和汶川地震現狀整理的地震過后主要建筑材料的處理方法和再利用途徑。
表1震后主要建筑材料處理方法和再利用途徑


2就地取材骨料再生利用實例
從表1可以看出質量性能完好的建筑材料,廢棄混凝土、廢舊鋼材、塑料制品等都可以進行再循環利用。本文結合國內外如中國臺灣地區及日本、巴基斯坦、美國等國家[6、8~10]在地震發生后處理建筑垃圾的經驗,討論能夠在現場進行收集、處理及應用建筑垃圾的過程和實例,希望對暴露于室外的建筑垃圾進行再利用,以解決震后臨時住房原材料問題和降低建筑垃圾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2.1混凝土再循環的處理與性能
建筑廢棄物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40%,其中的50%~60%為廢棄混凝土。傳統處理廢棄混凝土的辦法:或者運往郊外掩埋,占用和侵吞大量農田;或者運往河道傾倒,阻礙汛期行洪和河道暢通,這些都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11、12]。為保護環境,避免不必要的污染,通過再利用、再循環的方式減少廢物的排放可從根本上解決廢棄混凝土的處理問題。因此,如此龐大的廢棄混凝土不應成為震后環境處理的負擔,而應成為當地人重建家園的基本建筑材料。利用地震廢棄混凝土一方面可以回收其中的鋼筋,破碎后的混凝土可作為路基材料;另一方面再生重新用做混凝土骨料。圖3是混凝土的再循環現場處理加工過程,即現場收集—運輸加工或就地處理—現場粉碎—現場處理加工成型—現場建造應用。 



圖3混凝土的再循環現場處理加工過程
再生粗骨料與天然粗骨料的各項物理性能對比見圖4。再生材料的合成與原材料的表觀密度、堆積密度、吸水性、含泥量、針片狀含量、壓碎指標、相對表面粗糙度等有關。其中再生粗骨料的含泥量遠遠大于天然粗骨料,隨著原生混凝土強度的增高,再生骨料的質量越好,基體混凝土越不容易破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升高與再生骨料的表面粗糙度、孔隙率以及骨料的內部缺陷有關。與天然粗骨料相比,再生粗骨料的吸水率提高了94.4%,再生混凝土的表觀密度較普通混凝土降低5.2%,其原因是再生骨料比碎石骨料的密度小[12、16]。圖5是哥本哈根Rodovre摩天大樓“天空之城”,建筑中40%混凝土為再生利用。可見,再生混凝土不僅可以解決低多層建筑的結構問題,對于具有現代感的高層建筑同樣能夠得到應用。


圖4各項物理性能對比[16]


圖5混凝土再生應用建筑實例[17]
2.2建筑廢物磚的制作與性能
建筑廢物磚有幾種形式,如建筑廢棄物加麥稈的再生磚、秸稈加壓合成的草磚等。這些廢物磚的生產都非常簡單,再生磚是以建筑廢棄物為原料,摻雜軋碎的秸稈,加上少量水泥混合以半手工生產的方式施工,現場就能加工而成,實用工具如圖6粉碎機和壓磚機。如圖7所示廢物磚成品中依稀可見碎石、碎磚和秸稈。


圖6廢物磚制作工具

圖7建筑廢物磚
草磚是將廢棄的秸稈等放進草磚機(圖6捆扎機),通過一次次打壓,將草壓成一層層薄片,壓實后用鐵絲或麻繩將其扎成捆制成,磚的長度和高度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19、20]。由于建筑廢物磚的生產場地可在災區附近建造,房屋可以很快、很便捷地搭建起來,而且它的經濟性能顯著,保溫隔熱性能也非常好。美國建筑師Kelly和工程師David在1998年我國河北張北縣發生6.2級地震后,就將這一技術應用到災區農村住宅的建設當中。目前,草磚墻體的性能研究水平已有了明顯提高,見表2[21]。
表2框架墻體與草磚墻體性能比較


3地震建筑廢棄物再利用對策
3.1地震建筑廢棄物再循環措施
(1)選擇性直接再利用
通過對現場建筑物的調查與評價,可以回收直接利用性能保持完好的構件或材料,如完整的門窗、未損壞的磚瓦、金屬等。
(2)紀念性保留再利用
為紀念城市抗震歷程需要選擇性地保留建筑廢墟遺址,將諸如建筑材料、日常用具等消毒處理保留,維持廢棄物及其環境原貌。
(3)統一管理資源化再利用
一般統一管理并資源化處理應由當地政府統籌管理[1],由相應部門對需要處理的建筑廢棄物進行評價分類,對可重復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開發使用,以緩解災區能耗、環境污染等問題。


圖8廢物磚應用建筑實例[22、23]
針對集中管理再利用開發,由地震建筑廢棄物到再生骨料轉化的工藝技術處理流程見圖9。如圖所示可建立一條針對地震后當地廢棄建筑垃圾為原料進行分離廢料、破碎過篩、現場分級處理、強化合成、現場施工應用建造房屋的工藝流程。該程序可以針對廢棄材料的材質、顆粒和潔凈狀態進行相應控制。地震建筑廢棄物骨料循環再生工藝設備應具有體積小、可移動、易操作等特點,便于在災區各地區間就地進行處理建筑廢棄物,并及時在房屋重建中得到應用。


圖9針對地震建筑廢棄物進行處理流程
3.2地震建筑廢棄物特殊再利用策略
震后產生的大量建筑廢棄物,尤其是磚石、混凝土廢棄物,已成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一個巨大瓶頸。有效地再利用建筑廢棄物不僅關系到建筑垃圾能否資源化,而且對節約能源、快速便捷的城市重建具有促進作用。由于地震災害的特殊性,要求對于毀壞的建筑廢棄物處理不能過于復雜,而且應能就地取材,低成本及時地利用到臨時住宅當中以解決災民的住房問題,同時保證利用再生材料建筑房屋的無污染、保暖、降溫、防余震質量。因此,為實現震后建筑廢棄物的良好循環,應使其實踐過程保證以下幾點。

(1)制定清運管理程序
震后建筑廢墟的特殊性以及構成的復雜性給清運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制定合理的運輸流向和處理程序是開展建筑廢棄物處理的前提,盡量實現就地取材、就地處理、就地實施,減少廢棄物運送距離。
(2)實施操作可行性
地震后災民的住宅問題是安頓人心,穩定災后恐慌的方法之一。建筑廢棄物再利用應保證實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施工人員專業技能要求不高,通過人工化或半機械化加工途徑就能夠在現場完成材料的處理與加工,進而可以建造所需住宅,該方面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實現建造可操作的同時,保證房屋無污染、保暖、降溫質量。
(3)控制處理低成本
原料和處理成本問題是震后建筑重建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之一。當建筑廢棄物具有一定經濟和功能優勢時,自然能夠發揮其再利用的潛力。因此在保證材料性能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及應用當地條件低成本進行建筑廢棄物再處理是相應技術在災區重建中實踐和推廣的前提。
(4)保證無害化處理
震后廢墟中的建筑垃圾對環境生態、災區衛生防疫影響巨大,及時有效地進行無害化處理,消耗分解部分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對減輕災后環境承載負擔具有重要作用。
(5)強制提高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
目前諸多國家(丹麥、荷蘭等國)建筑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皆高于50%[6]。地震后通過制定有效的規劃政策,強制提高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以此為目標鼓勵災區重建利用再生材料。
4結語
汶川大地震后,城市晝夜之間變成一片廢墟,科學有序地進行應急管理、應急處理以及廢棄物再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是防止災后環境污染、病菌蔓延等狀況發生的重要環節與途徑。將倒塌廢棄的建筑垃圾經消毒、篩選、處理、合成等環節再生利用后,使其變廢為寶,更新為新的建筑材料,既有利于改善災區的生態環境,又有利于為災區人民提供搭建臨時住宅的原材料。總之,建筑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社會多級部門的配合、相應政策的管理和指導以及更需要易操作、低成本、性能良好的建筑技術的支持與配合。
參考文獻:略




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 會員服務| 法律聲明|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意見反饋
環衛在線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發布的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詳見《知識產權聲明》。
滬ICP備19018799號-5、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237號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国产精品福利成人午夜精品视频,91福利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
日本男女无遮羞羞视频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 亚洲国产制服丝袜清纯 | 亚洲性爱国产性爱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