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幾年來,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與持續的市場膨脹需求使電子電器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從而產生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有關資料顯示,電子廢棄物的數量每5年便增加16%~28%,比總廢棄物的增長速度快3倍,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垃圾[1]。目前,我國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處于非常緊迫的局面,不僅自身每年產生大量的電子垃圾,而且還遭遇國外電子垃圾的侵入。據報道,全世界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80%被運往亞洲國家,其中的90%丟棄在中國。這樣看來,我國每年至少要處理全世界70%的電子廢棄物,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站”[2]。電子廢棄物的再生處理是具有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其產業化將成為全球環境保護與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性產業。如何實現電子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及其產業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課題。
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如重金屬鉛、汞、鎘等元素,以及多溴聯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有毒化學物質。可以看出,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質,如果處理不當,將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但從資源的角度來看,電子廢棄物又不是一種普通廢物,是一個含有稀貴金屬、基本金屬和塑料等的資源富集體。據統計,隨意搜集的1t廢棄電路板中大約含有272kg塑料、130kg銅、0.45kg黃金、41kg鐵、30kg鉛、20kg錫、18kg鎳和10kg銻[3],由此可見,電子廢棄物可資源化程度很高,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在資源日趨耗竭的情況下,將電子廢棄物作為二次資源回收再利用,無論是對減少環境污染,還是對緩解資源的供求矛盾來說,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電子廢棄物數量日益龐大,使環境壓力日趨加重,而不合理、不科學的管理和回收利用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的惡化。因此,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電子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產業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電子廢棄物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專門對于電子廢棄物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度相對較少,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也還很不完善。目前,我國仍然沒有完全改善整個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化在立法層面上的缺陷,如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電子廢棄物拆解利用應遵循的規范、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特許經營制度和監管體制、無利用價值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缺乏。此外,電子廢棄物管理領域中主管部門不明確,存在職能交叉、政出多門情況,甚至存在個別部門管理措施相互矛盾的問題。此外,通暢的信息交流機制的缺乏也是當前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產業現狀得不到改善的一個瓶頸[4]。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歸根結底是政府管理下的市場行為,其運行要依賴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原則,而通暢的信息交流是市場良好運作、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重要環節。目前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產業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一方面,大量電子廢棄物源源不斷地流向不規范的拆解企業和手工作坊,其隨意處置造成了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許多投入巨資建立、采用先進技術設備的正規電子廢棄物處理企業卻沒有足夠的電子廢棄物作為原料供應,出現“無米下鍋”的現象。這里面除了一些價格的因素之外,正規企業缺乏有關回收渠道的信息則是重要原因。信息不暢除了影響市場作用的發揮外,也使得政府的立法和管理決策失去重要的依據。
1.2回收網絡不完善
目前,我國電子廢物回收多為“自由貿易”,大部分回收的電子廢物進入非正規廢舊電子回收渠道。非正規渠道通過翻新、二手販賣,有害物質不經無害化處理等方式,成本低廉,可獲得高額的利潤,因此在廢舊家電回收的價格上,非正規渠道一直占有優勢。事實上,目前中國至少有80%以上的電子垃圾是依靠社會回收。與社會上大量收廢品的“散兵游勇”相比,正規電子廢棄物回收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去組建如此巨大的回收物流體系。同時,由于受環保和技術設備投入帶來的成本制約,在原材料爭奪中,正規電子廢棄物回收企業的回收價格也處于劣勢,結果導致大量的電子垃圾流入地下工廠。
從流向看,淘汰或廢棄的電子產品的流向[5]主要有:1)淘汰的部分電子產品流入二手市場,這些電子產品被小販清洗、修理或重新組裝后再轉賣進入市場或銷往農村;2)一些部門或團體將淘汰或不用的電子產品,通過捐贈的方式轉移到欠發達的地區重新利用,如將電腦等電子產品通過這種方式轉移到一些貧困地區;3)暫時貯存起來擱置不用;4)被正規企業或是非正規的家庭作坊回收、拆解以獲取經濟利益。此外,由于監管不利,我國電子廢棄物中存有大量“洋垃圾”。這些來自發達國家的電子廢棄物通過非正常渠道非法進入我國內地,已給我國部分地區,如廣東貴嶼、浙江臺州等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1.3產業化投入不足,技術落后
電子廢棄物處理產業的一次性投入較高,成本收回周期長,缺乏稅費方面的優惠與支撐,導致電子廢棄物處理產業以技術水平和附加值均較低的人工處理為主要生產方式,企業規模小,不能采用新工藝技術和設備,投資融資困難,總體發展緩慢。
技術方面,中國的電子廢棄物處理仍以人工處理為主,多采用焚燒或強酸浸泡等方式提取其中的貴重金屬,類似于原始的“小作坊”生產方式,其他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則不經處理直接排入環境,既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也阻礙了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化的實現。國內大部分的再生利用企業存在急功近利和技術、裝備落后的現象,很少考慮或難以考慮處置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此外,由于企業急于收回成本,二次資源加工粗糙簡單,出售的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
現有電子廢棄物的再生技術主要有兩大類:1)物理技術。將廢舊電纜、導線和部分元器件等通過機械粉碎和分選,得到顆粒狀的金屬粉和塑料粉。2)化學技術。將電子廢棄物與鹽酸、硝酸、硫酸或它們的混合物、氰化物溶液等進行反應,使各種有價值的金屬進入溶液,通過還原或電解方式回收金屬。不溶物則作為固體廢棄物,采用掩埋、焚燒等方式進行處理。
2解決問題的對策
2.1完善法律法規,規范管理
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有法可依,并建立規范的市場機制。明確生產企業、銷售商、消費者及政府部門的相關責任和任務,規定產生廢舊電子產品的單位和企業的責任。目前我國有關電子廢棄物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保護部制定的《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信息產業部制定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我國2009年2月25日公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提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實行多渠道回收和集中拆解處理,國家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實行資格許可制度,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該條例將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實施將使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有法可依,規范了我國電子廢物的回收途徑。
從管理模式來看,針對電子廢棄物處理處置有兩種方式[6、7]:一種是以法律為主導,而另一種是以政策為主導。1)以法律為主導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歐盟為代表。歐盟在2003年分別通過《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簡稱ROHS指令)和《關于廢棄電子電器設備指令》(簡稱WEEE指令)兩個指令。這兩個指令目的是在歐盟框架內建立起各國廢棄電子電器產品的回收體系和配套設施,方便終端用戶處理廢棄電子電器設備,同時也指明了在歐盟市場上禁止出售和使用的含有某些有害物質的產品。2)以政策為主導管理電子廢棄物的國家主要以美國為代表,美國強調以市場的力量來規范電子廢棄物的相關責任方,并禁止填埋廢舊家電和強制對一些有害物質進行回收。
2.2建立合理有效的回收體系
廢舊電子電器產品中含大量有害物質,應建立合理的回收體系,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處理處置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就回收體系而言,建議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建立布局合理的各級廢舊電子電器回收中心,逐步形成對廢舊電子電器的產生、收集、儲存、處理、再利用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的科學體系。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1)界定各級回收中心的管理權限和責任;2)明確電子電器生產企業在回收過程中應負的責任;3)引導和鼓勵回收、處理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大做強;4)做好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
2.3加大研發力度,優化回收工藝
電子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是一個較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種電子電器產品的拆解、破碎、分類、分選、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技術復雜,工藝流程長,各工藝之間互相關聯、彼此制約,因此應確保處理處置設施的工藝流程流暢、運行安全可靠。可行的技術和工藝應同時體現先進性和適用性,技術集成應統籌考慮各工藝和設備的特點,對各項工藝流程進行優化,使之成為環環相扣、密切配合、揚長避短、路線流暢的有機整體。
電子廢棄物處理產業應大力開發廢舊電子產品處理新技術,盡可能在各省、市建立相當規模的處理廠,為建立暢通的回收利用渠道提供技術支撐。應組織聯合攻關,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適合國情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關鍵技術和工藝設備,做到安全、有效地實現廢舊電子產品再生利用產業化。目前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處理水平還是處理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配套的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比較落后,使得廢舊電子產品的最終處理產物及廢水都難以達到較高的環保標準。因此,今后我國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化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研究:1)機械化程度高的電子廢棄物自動拆卸裝置或設備;2)高效、清潔的破碎和分選設備;3)深加工工藝的優化,如火法冶金和濕法冶金等方法的清潔化改造;4)研究清潔化回收流程,組合新的操作單元,開發新的工藝流程。
3電子廢棄物再生處理路線的設想
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廣泛吸收和借鑒國內外電子廢棄物產業化技術的基礎上,現提出電子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的設想(如下圖所示)。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置工藝過程主要包括三部分:
(1)重新使用,即對廢棄的電子產品進行修復或升級以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綠色修復技術再造的再生機,應標明循環再造的標志,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投入市場。
(2)循環再生,在保證操作安全、環境友好和規范作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對電子廢棄物進行人工拆解,對拆解的元器件和物料的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電子廢棄物,幾乎不產生任何環境污染。
(3)對不可利用的電子廢棄物的回收作業:對失去使用價值的零部件進一步分類,將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零部件送入破碎分選等通用處理流程,而將可能危害環境、影響健康和安全的特殊零部件送入特殊工藝流程。
經上述處理后,電子廢棄物大致分為各種有價金屬、廢塑料、廢玻璃等幾大類材料,不同材料分別進入不同的市場銷售或做進一步深加工,實現電子廢棄物資源化。
4結語
我國電子廢棄物再生利用在產業化進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政府、企業、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日益提高,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技術流程不斷優化,我國的廢舊電子電器再生利用產業化將逐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略
| 性做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欧美三级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中字幕综合 |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