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霧霾一樣,“垃圾圍村”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峻,而推進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實現農村生活垃圾長效持續治理的關鍵。2016年12月住建部下發了《關于推廣金華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經驗的通知》,建議全國進一步加大推廣浙江農村垃圾分類的“金華經驗”,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浙江金華模式的垃圾分類處理有力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之路上加速奔跑,帶動了古村落觀光、休閑農業、民宿經濟、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和富裕。浙江金華形成的獨有的農村綜合環境治理實踐,走出的一條有浙江金華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正以一個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樣本走向全國。
一、金華模式的發展與現狀
2004年,金華市建立了“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初步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出路問題。隨著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大,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一是現有填埋場使用壽命急劇縮短,但新建填埋場的選址越來越難。二是垃圾處理成本日益提高,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2014年,金華市從本地實際出發,探索出了“兩次四分法”的分類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轉運方法、陽光堆肥房就地資源化的利用方法以及動員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財政可承受、農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的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模式,解決了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難題,破解了“垃圾圍村”的困局,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符合金華實際的農村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
二、金華模式的特色分類處理做法
1.垃圾分類處理的源頭:二次四分法
金華市通過多年垃圾分類處理摸索,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創新出垃圾分類處理新方式:二次四分法。在具體操作上,首先,農戶先按能否腐爛為標準進行“會爛”和“不會爛”的初次分類;其次,保潔員上門收集并在各戶收集的基礎上以可否回收為標準在“不會爛”垃圾中再進行“能賣”和“不能賣”的二次分類;最終,70%會爛垃圾就地進入陽光堆肥房,15%能賣垃圾就地由可再生資源公司有償回收,15%不會爛也不好賣垃圾按原模式經鄉鎮轉運后由市縣統一處理(填埋或焚燒)。這樣解決了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垃圾回收利用率。
金華模式的垃圾收運流程圖
2、垃圾分類處理的轉運:垃圾不落地法
金華市取消了村內垃圾集中堆放點和垃圾池,實現垃圾從投放到處理全程不落地。每家每戶門口設兩個密閉垃圾桶或兩格式垃圾桶。農戶自行投放后,保潔員利用密閉分類轉運車定時上門收集,運送到村級陽光堆肥房。陽光堆肥房密封處理或貯存垃圾。對既不能堆肥、也不能賣的其他垃圾則統一密閉轉運至縣級處理設施處理。垃圾從出門到進入最終處置環節全程不落地,大大減少了蚊蠅孳生的可能性,也凈化了村莊環境。
3.垃圾分類處理的運維體系:五級聯創法
五級聯創法是指由農辦牽頭,構建以“鎮、村、片、組、戶”劃分管理區塊,建立網格小組,細化分工,明確責任。每個行政村劃分為若干區塊,村干部分塊包干,全體干部分段負責,黨員和婦女代表納入網格,實行垃圾分類網格化管理。層層分級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使村干部、黨員的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村民遇到問題也可以第一時間找到相關責任人,使垃圾分類得到重視和有效推進。
4.垃圾分類處理終端:陽光堆肥發酵房
目前,可堆肥垃圾處置方式有兩種:陽光堆肥發酵房和機械發酵堆肥站。根據實際情況金華市以前者為主。按照行政村人口和轉運距離等因素,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聯建”等方式,建設“四格”式陽光堆肥發酵房(如下圖所示),其中兩格堆肥,一用一備,另外兩格一格儲放可賣垃圾、一格儲放其他垃圾。所有陽光堆肥發酵房實施標準化建設,統一材料和外觀。
金華模式的單村陽光堆肥發酵房
金華模式的多村或村企合建村陽光堆肥發酵房
單村陽光堆肥發酵房建設投資大概在10-15萬元。堆肥房屋頂安裝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溫度,使用專利技術對傳統發酵處理工藝進行科學改進,引入微生物菌劑,堆肥時間從原先的半年縮短至2個月,配套建設通風和保濕回淋系統,有效去除了蒼蠅、臭味等。垃圾堆肥后,由專業公司、農業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機肥或直接還田增肥,實現資源化利用。一般1噸會爛垃圾經過堆肥房處理后,一般只剩下0.2噸-0.3噸有機肥,這種有機肥氮磷鉀含量都很高,適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
為解決政府財政不足難題,不少地方開始探索市場化動作,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走垃圾處理產業化之路。在浙江桐廬,通過設備生產和技術研發,出產的有機肥,目前已在省內各大超市上架銷售,一斤售價達6.6元,售出超過3萬包,企業所得利潤可反哺垃圾分類長效管理經費,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產業鏈。
金華模式的陽光堆肥發酵房結構圖
三、金華模式的典型保障措施
1.多元化資金籌集模式:財政直補、社會參與、以獎代補
2014年,金華市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試點以來,通過多年實踐逐步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垃圾分類資金籌集模式:財政直補、社會參與、以獎代補。
(1)政府資金面:一是投資在陽光堆肥發酵房、分類垃圾桶、垃圾運輸車等硬件設施。對開展分類減量的行政村一次性補助10-15萬元,主要投資建設陽光堆肥發酵房;其它配套設施建設(分類垃圾桶、垃圾車等)按人口的標準一次性補助20-60元,兩項建設投資平均下來每個村一次性投入11.2萬元。二是投入到保潔員工資、堆肥房設施維護等后續管理費用,由市、縣兩級財政按1:1.5比例安排投入。
(2)社會資金面:一是利用企業的資金捐助,實行對垃圾分類先進單位和農戶的獎勵。二是利用“村企聯建”的方式,在農村地區配備陽光堆肥處理房。
(3)農民資金面:以村為個體設立“共建美麗家園”維護基金,農戶每人每年自愿上交10至30元,商戶每年上交200至500元,用于垃圾分類處理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對優秀分揀員、巡查員和先進農戶的獎勵。
2、多方位監督考核機制
(1)政府層面:實行多級考核機制。建立“村日自查、鄉鎮月查、農辦季抽查、縣(市、區)年度考核”環環相扣的督查體系,全年成績與垃圾分類減量資金補助直接掛鉤、與聯村干部及村主要領導獎金掛鉤,倒逼責任落實。同時,加強垃圾分類政策宣傳,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巡查監督,促源頭分類。
(2)村委會和村黨員干部層面:實行垃圾分類網格化管理。村兩委班子成員劃分責任片區,每名黨員聯系若干農戶,層層落實責任,確保分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實行村務公開,在村莊保潔承包、繳費標準、經費使用等各個環節做到公開透明;聘請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擔任環境監督員和勸導員。
(3)保潔員層面:建立分類評優制度。實行鄉鎮對各村保潔員的月度考評制度,每月評比獎勵10-20%的優秀保潔員,激發他們做好分類工作。
(4)農戶層面:建立環境衛生榮辱榜制度。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有一定威望的老黨員、老干部對農戶分類等情況進行打分評比,每月每村評出先進戶3-10戶、促進戶3-5戶,通過“笑臉墻”“紅黃榜”公布結果。建立村民自治自律制度,健全農戶“門前三包”制度,實施衛生費收繳制度,并納入鄉規民約。細致嚴謹的考核制度,完善的激勵處罰機制,使垃圾分類得到重視和有效推進。
3、政府強力推動垃圾分類處理
(1)“一把手”抓“一把手”。金華市委書記親自進行全市動員部署,從市到縣、到鄉、到村,層層抓“一把手”。各級“一把手”既“掛帥”,又“出征”,各縣(市、區)書記多次召開現場推進會,鄉鎮“一把手”更是進村入戶,推動工作落實。
(2)試點先行、全域推進。根據人口規模、產業布局、地域遠近、經濟發達程度等因素,金華在市區選擇了工業主導、農業主導、城郊結合部3個不同類型的鄉鎮先行開展試點。試點鄉鎮所有行政村、企事業單位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其他縣市也選擇若干個鄉鎮進行整鄉整鎮試點。試點取得成功后,2015年4月金華市委、市政府召開動員大會、下發文件,在全市農村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明確提出兩年實現全市農村全覆蓋的目標。到2017年12月底,全市所有鄉鎮都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鄉鎮和行政村實現全覆蓋。
4、大力持續宣傳、全員參與推進
垃圾分類工作需全民參與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金華市在垃圾分類推進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在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與環境衛生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美麗家庭”創建、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同步開展。以瑣園村為例:首先在推廣初期,將垃圾分類推進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農戶施行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和門內外無亂堆亂放、無陳年垃圾、無污水橫流、無畜禽放養等,并在源頭將垃圾分類;其次,在村口設置了“笑臉墻”和“榮辱榜”,由村婦女進行評定,做得好的農戶用笑臉、紅旗標出來,不好的上促進榜。再次,結合“美麗家庭”創建活動,將垃圾分類作為創建工作的必要內容,引導農戶在參與爭創的同時,積極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此外,還設立“美麗家園共建基金”,每月評選15戶垃圾分類先進戶,并給予物質獎勵。最后,結合黨員活動,建立“黨員干部公益服務日制度”,每月黨員干部都需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打掃街面,宣傳垃圾分類。
金華市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通過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可親身參與的活動,逐步將垃圾分類的概念深入人心,以榮譽獎勵培養榮辱觀、以物質獎勵促進垃圾分類成果維護,使人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這些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四、金華模式的實踐成效
1、經濟效益
通過金華模式的垃圾分類處理,農村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據農辦相關負責人測算:目前,金華全市農村每年產生垃圾約80萬噸,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全部到位后,每年分類減量垃圾可達60萬噸以上,那么政府清運處理成本下降近2億元,節余資金用于當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財政補助支出還有節余。同時,干凈整潔的農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截至去年九月底,金華各地的農家樂接待游客達1990.2萬人次,營業收入14.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和21.67%。
2、生態效益
通過金華模式的垃圾分類處理,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后,金華農村需要填埋處理的垃圾每年可減量17萬噸,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可從5.8年延長到11年。現在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徹底改變了原先農村“一場大雨、一河垃圾”的現象。此外,村民還自發地對農村環境進一步改造。例如,金華蘭溪女埠鎮村民組織創意堆柴大賽,房前屋后雜物堆放講究起“藝術”;金華東陽巍山鎮平安村村民用廢舊磨盤、殘破瓦缸等,創構出特色鮮明的小花圃、小景觀,把村莊點綴得更具美感。依托這些美麗村落為基點,金華開辟多條美麗鄉村風景線,而后將這些美麗的村莊串珠成鏈、聚鏈成網,初步形成了“村莊風景化,風景全域化”的優美農村人居環境。
3、思想效益
通過金華模式的垃圾分類處理,農村良好風氣深入人心。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不僅鍛煉了基層干部工作能力,而且進一步融洽了干群關系。同時,黨員干部和農民的生態意識更強了,鄰里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農民個人的生活壞習慣也少了,一個垃圾桶帶給一群農民的觀念轉變,正是這項工作的意義所在。
4、社會效益
通過金華模式的垃圾分類處理,金華積極影響享譽海內外。2015年,金華一只垃圾桶在網絡上爆紅。“會爛的”“不會爛的”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法,引起人民網、新華網等上百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相關報道點擊量已突破2000萬次。網友評價:“這樣的垃圾分類方法,簡單、易行、接地氣。”2016年,央視《焦點訪談》介紹金華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驗和《人民日報》刊文肯定我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做法。四年以來,省內外多批隊伍逾3余人到金華考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做法。金華市舉辦六屆“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把金華模式(瑣園村等村莊)的垃圾治理情況以中英文視頻向各自國家做了推介,從此享譽海內外。
五、金華模式的經驗解析
1、財力可以承受
農村垃圾實施分類處理前,金華農村1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約為200元,焚燒、填埋處理成本分別為每噸110元、90元。農村垃圾全面推行分類處理后,每年可減量垃圾66萬噸以上(按照全市農村人口327萬,每人日均產垃圾0.66公斤,減量按85%計),每年可減少清運和處理費用大約2億元。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可以在今后8-10年的節余中收回投資。
2、符合農村實際
金華市針對農村常住人群現狀和特點,在總結農民智慧的基礎上,全面推廣簡便易行的二次四分法。農戶只需以是否易腐爛為標準,操作簡便,易學易做,群眾普遍支持。二次四分法在保證較好的分類減量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垃圾分類推行的難度,利于農戶分類習慣的養成,有力促進分類工作的全面推行。
3、技術成熟可行
目前,金華市普遍推行陽光堆肥發酵房,采用多孔管道自然通風,全程運行無動力;使用玻璃陽光房保溫和改良后的微生物菌種發酵,比普通堆肥效率高,出肥時間從半年縮小到2個月;保潔員按要求將有機垃圾投入相應倉體即可,無需專門人工管理;陽光房高位投料、低位出料,無機械設備,非常便于操作和維護;堆肥設施可使用40-50年,比一般的堆肥機壽命長30年以上。
浙江省金華市經過四年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實踐,摸索出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普及推廣。
1、進一步加大全國推廣力度
進一步加強住建部《關于推廣金華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經驗的通知》的貫徹落實。在我國10多年的試點實踐和國際先進垃圾分類處置工作基礎上,各省適時出臺配套政策,確定一種或幾種適合的垃圾分類處置工藝路線和技術標準,省級層面的頂層設計宜粗不宜細,以便于推廣和操作。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可以學習金華做法。即農戶對“會爛”“不會爛”進行初次分類,分揀員再對“不會爛”的垃圾中進行“可賣錢”“不可賣錢”進行二次分類的“二級四分法”。各地市可以結合實際自由選擇最佳方法進行實施,切忌一刀切。
2.進一步完善處置體系建設
垃圾處理的根本任務是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到源頭減量化。一是制定農村分類垃圾處置政策,制定垃圾分類細化標準,規劃處置設施,把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配套設施列入區域規劃的內容,推動配套設施與城建主體的同步建設,建立系統科學的分類處置體系。二是加強對農村電池、電子產品、制藥廢棄物等危險固廢的分類處置監管,明確資源回收利用處置的責任部門,建立配套的政策規范。
3.進一步推動市場化進程發展
一是引入市場機制形成產業支撐。推動“環衛”的市場化,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全過程,使垃圾分類資源化成為一種有價值、有回報的產業。如對廢塑料、廢紙等規劃堆放場地,支持物流運輸。二是制定優惠政策。給予經營特許權、稅費優惠、電價補貼、行政劃撥用地等方面的傾斜政策,扶持和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垃圾產業。如對處理舊沙發、席夢思、淋浴房、破床等,對處理玻璃、建筑垃圾等,對處理鋰電池、可充電電池、紐扣電池等,對處理汽車、家電等,明確處理部門和處理方式,并進行分類補貼。
4.進一步推進全民參與
垃圾減量化,分類是源頭,而分類的關鍵是牢牢抓好戶分的環節,必須全民參與。一是抓好普及宣傳,利用各種宣傳渠道,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垃圾分類常識。如婦聯普及家庭主婦垃圾分類知識等。二是抓好示范先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先做,重點社區、模范企業通過示范創建,逐步推進。三是抓好農村主戰場,對農村垃圾分類的方式方法進行普及,對分類垃圾的處理技術進行指導,對垃圾分類的清運進行監管,對垃圾分類資金進行支持和監管。
七、結語
上世紀,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現階段,一個世界性難題隨之產生——“垃圾圍村”,而浙江金華模式綠色發展實踐徹底破解了“垃圾圍村”的困局。
金華將垃圾分類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探索出干部入戶動員、網格化責任制、示范帶頭、談心談話等有效做法,樹立基層干部良好形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鍛煉,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垃圾分類工作是做好生活垃圾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前提,是保護城市環境的一場綠色革命。通過對金華模式的研究與分析,學習金華在垃圾分類上的創新治理經驗,總結金華模式的特點,根據全國各地市實際情況,借鑒有效的管理模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全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更好開展,做好建設美麗鄉村的環境保護工作,更好地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 婷婷丁香五月天在线免费视频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亚洲 | 正在播放国产AV | 亚洲欧美国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