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經該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即將正式公布施行。該市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和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此次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立法,不僅是對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完善了制度措施、創新了體制機制,對生活垃圾的全程管理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形成統一完整、協同高效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全過程運行系統,為全國其他城市解決垃圾治理這個大難題提供了生動的“廣州樣本”。
該市現已逐步形成生活垃圾“三化四分類”的廣州模式,被國家和大部分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省市所認同,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頒發的“2015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范例獎”。
雖然垃圾分類在推進,處理能力也在增強,但該市的“垃圾圍城”困境仍未完全破解。社會公眾的參與度與分類投放準確率不高、管理部門協同力度不夠、分類收運體系不完善、混收混運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終端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為貫徹中央精神,并總結該市在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上的經驗,有必要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把垃圾分類有關制度、措施和做法固化下來,更好規范和指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條例》規定: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是垃圾產生單位和個人的法定義務,并對不按要求進行分類投放的單位和個人設定法律責任。
由于垃圾收運和處置設備的不足,對已分類的生活垃圾往往只能混收混運混合處置,大大挫傷了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對此《條例》強調:加強投放、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環節的銜接,形成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運行系統。具體規定有:一是明確規定了系統推進的原則。二是強化分類投放設施的合理化配置,方便群眾分類投放。三是要求對已經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要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并對混合收集、運輸、處置設定了法律責任。四是要求市、區政府組織建設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相適應相銜接的轉運站、終端處理設施,并配置分類運輸車輛等設施設備,確保有足夠的設施設備對已經分類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目前,該市加大了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的投入力度,在建設施共9座,其中資源熱力電廠5座,衛生填埋項目2個,生化處理設施2座;啟動前期建設項目共8個。這些設施將陸續投入使用,屆時將逐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需要,各類生活垃圾各得其所,實現綜合利用。可回收物通過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實現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將由有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實行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通過生化處理制作肥料、飼料、燃料等產品,其他垃圾進入資源熱力電廠進行焚燒發電。
《條例》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個人和單位設有獎勵措施: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引導居民開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個人有獎勵。《條例》賦予公眾知情權,規定要建立社會監督員制度,社會監督員包括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第三方機構代表等,他們有權進入相關場所,了解情況,查閱資料,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條例》在垃圾分類監管方面也有明確舉措:要求市、區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的綜合考核制度,納入政府職能管理績效考評指標并定期公布考評結果。市、區城管部門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或者從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服務的單位進行監督檢查,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檢查情況以及查處結果。同時環保部門也要定期監測垃圾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染物情況,向社會公布監測信息。
《條例》明確,積極穩妥推進生活垃圾收費的改革,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易于收繳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條例》規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發現生活垃圾投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應當要求投放人進行分揀后再行投放;投放人不按標準分揀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可以拒絕其投放。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發現交付收集、運輸的生活垃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可以拒絕接收,并及時報告所在地的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區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后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處理。
《條例》規定,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通過招募志愿者或者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居住區設立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指導、督促居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