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訣就是下笨功夫、苦功夫,靠人盯人。”上海將全面打響垃圾分類攻堅戰、持久戰,如何取得這場持久戰的勝利,靜安區桂花園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帶頭人盛新華說,垃圾分類成功沒有巧辦法。
從2011年上海新一輪垃圾分類啟動,在新江灣城舉辦啟動儀式,100個小區被列為試點開始,這八九年時間里,先行試點的小區都在摸索,尋找垃圾分類成功的辦法。
回收之后又該如何處理?生活垃圾能否真的變廢為寶?如何借助支付寶這樣的互聯網技術,開拓互聯網+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新模式,打破線下的邊界?
對管理部門而言,則是希望找到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那么,這種模式找到了嗎?目前看,只能說取得了一些經驗、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初步找到了一些有望復制的模式。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垃圾分類現場會上,市綠化市容局交流了上海的具體措施,包括從全市層面要統籌布局、合理規劃,要建立一個全程分類體系,還包括要用科技引領、管理創新,建立各環節的雙向監督機制;在最基層的小區,也有一些機制和管理手段,這些年還出現了各種智能分類設備,然而,誠如盛新華所言,更多的是靠不厭其煩地宣傳、苦口婆心地勸說,你不分我就盯著你,直到你分準確為止。
1
垃圾分類
建立從源頭到末端全程分類體系
上海建立從源頭分類到末端處置的全程分類體系,全市16個區分兩批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系統,第一批6個區、第二批剩余10個區,按照整區域推進實施路徑,所有區都要求先實現全覆蓋,再實現全面達標。
硬件配套方面,在分類源頭,截至目前,全市1.2萬個居住小區的1.7萬多個定時定點垃圾箱房已更新改造了近萬個;公共區域,4萬余個道路廢物箱完成了分類標識的規范。
在分類運輸及中轉環節,大幅增加分類運輸專用車輛。到年底,濕垃圾運輸專用車輛將由目前約700輛增至920輛,有害垃圾運輸專用車輛實現每區配備一輛。目前全市41座大型中轉站均已實現“干、濕”垃圾分類轉運。
針對可回收物,今年全市將建成8000個回收網點和170個中轉站,可回收物專項收運系統由“市場化體系”調整為“準公益性體系”。
末端處置上,上海已啟動16座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的建設,其中7座焚燒、8座濕垃圾、1座填埋場。
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也運用在垃圾分類中。對部分居民而言,可感知的就是這些年小區里“冒”出來的各種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閔行區普樂路425弄的普樂二村設立了滬上首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集成了身份識別、信息屏幕、端口掃描、監控攝像、移動網絡等多項功能,可完成多重任務需求。
這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有監控裝置,可實時監控垃圾投遞現場,居民要讓垃圾箱房開門時需要掃一掃綠色賬戶卡,若是哪家沒有準確分類,管理人員在后臺一看刷卡時間結合探頭,可大致判斷出誰沒有分類、亂扔垃圾,相關人員就可上門進行宣傳教育。
徐匯區田林十二村的一個垃圾箱房,居民只有在指定的垃圾投放時間拿著指定的智能卡刷一下,投放口才會打開。居民在刷卡投放垃圾時,基本信息會傳輸到居委會的后臺,哪家人家什么時間扔了垃圾,一目了然。
虹口區蔣家橋小區的智能垃圾箱房有一套可回收物的智能投放設備,垃圾桶底部有個稱重裝置。居民刷卡后,垃圾箱房會自動開箱,選擇投放回收物種類后,系統就會進行稱重,然后根據規則來進行積分。
此外,支付寶也開通了手機預約上門回收功能,目前,支付寶主要提供兩類廢品的上門回收服務。一類是廢舊大家電、家具等物品,上海全市2萬余個小區都已支持;另一類是廢紙、玻璃、金屬、織物等生活廢品,目前只在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江寧路街道等100多個小區試點,未來將在全市推廣。
機器只是“幫忙”,關鍵還是要靠人
智能設備對做好垃圾分類起了一定作用,但如果不用,那就只能是擺設。所以,很多時候,要讓小區居民都自覺自愿持之以恒做好分類,關鍵還是靠人。靜安區桂花園小區樓組長、垃圾分類領頭人盛新華阿姨就說,垃圾分類成功的秘訣就是下笨功夫、苦功夫,人盯人。
桂花園小區沒有垃圾箱房,只有一個固定的露天區域擺放垃圾桶,每天上午6點到9點、晚上6時到9點,各開放3個小時,志愿者只在垃圾桶開放的時間內提供“綠色賬戶”的掃碼積分服務,其余時間用罩子蓋起來。2014年8月,桂花園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后,盛新華和志愿者們每天早晚都會站在垃圾桶旁看居民有沒有分類投放,如果發現沒有分類或分得不好,并不指責,而是等他們投放之后,再上前幫他們重新分揀一下。下次碰到,還會先夸贊一下,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分類。就這樣每天不嫌其煩地指點、勸說、提醒,直到居民養成分類習慣。
不僅是這個小區,許多已經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里,都有這樣的志愿者。他們每天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跟居民說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一些居民有情緒,他們耐心解釋,不怕臟地去示范分類,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居民們。
2
分類后回收
聯合支付寶,長三角共享“上海經驗”
上海垃圾分類在經過過去20年的醞釀之后,現在“動真格”了,隨著垃圾回收技術的日益成熟,上海在垃圾處理方面,正在努力打造一個樣板出來。
2018年末,支付寶首先在上海試水“垃圾分類回收平臺”,這屬于全國首創,平臺上線不到半年,這一“上海經驗”就在長三角眾多城市開始復制。
數據顯示,目前該平臺已經在長三角逐步鋪開。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南通市、無錫市、泰州市、常州市、揚州市、鎮江市以及浙江的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金華市也已支持,惠及3萬多小區。
有分析人士稱,上海、杭州、南京和蘇州等地區的人口規模相對接近,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都存在一定相似性,因此產生的垃圾類別和形態也會比較類似,這為后續垃圾回收處理等技術共享,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海市政協常委胡光表示,長三角是最先嘗試垃圾分類的城市群,再加上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擁有較強研發能力的科技企業紛紛落戶長三角,長三角在垃圾綜合治理創新和探索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實際上,長三角居民如今已經可以做到只需要一個手機、一個App,就能直接下單讓垃圾回收人員上門,和寄快遞一樣方便了。比如,支付寶的平臺,打通了垃圾回收激勵制度,兌換現金直接到賬,兌換積分全部累計在支付寶內,一處兌換。再也不需要杭州一個Ap p、上海一個App、南京一個App了,也避免了因為兌換不打通而讓用戶來回奔波了。未來,甚至有望進一步打通生態體系內的螞蟻森林、芝麻信用,讓垃圾分類回收這樣的“舉手環保”給市民帶來更多的實際好處,培養更多人的垃圾分類回收習慣,甚至于環保、公益理念。
未來“長三角人”都可在家呼叫回收員
當然,任何一個領域的“經驗復制”都會遇到不少難題,垃圾分類和回收也不例外。支付寶垃圾分類平臺的負責人楊威表示,資源回收和垃圾回收分別隸屬不同的職能部門管轄,涉及到環保、發改、財稅、街道、居委會、物業管理企業等多頭,管理部門多,協調難度加大。而垃圾分類回收平臺又是目前全國罕有的“兩網融合”回收平臺,因此每到一個城市,都需要和眾多部門協調、溝通,往往影響了效率。他希望長三角能設立“環保委員會”,定期分享成功經驗,加強部門間的打通,能夠實現一套解決方案的多地共享。
如此,在不久的將來,“長三角人”都能方便地在家一鍵呼叫回收員了。
| 亚洲美女福利视频 | 在线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自产一区二区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欧美va动漫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