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新北市政府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潔周”活動,隆重表彰了50家獲得“金質公廁獎”的單位和大專院校。不久前,臺北市政府也舉辦了類似的活動,隆重表彰了在2017年度表現優異的45個績優單位和績優單位推薦的45名清潔人員。
多年來,在臺灣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下,臺灣公廁建設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民眾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得到扭轉,對如廁環境的要求逐步提高。自2007年推出“推動臺灣公廁整潔質量提升計劃”后,臺灣環保部門自2018年起實施“公廁更新七年計劃”,準備逐步改善全臺5000座公廁。公廁,已經成為臺灣社會最受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一。
精細管理,嚴格監管
空間明亮無異味,地面整潔無臟污,設施齊全無缺損,這大概是多數人對臺北公廁最直觀的印象。
“廁所門板損壞每處扣10分,小便器漏水每處扣5分,有兒童安全座椅加5分……”臺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管理科的科長每天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查看下屬的公廁管理隊提交的前一天公廁清潔情況檢查表。在每一張A4大小的檢查表上,密布著14個扣分項目和4個加分項目,最后打出總分來為每一個公廁評級。臺北市環保局監管著全市11140座公廁,像這樣的檢查表,每個月有3000多份。
目前,臺北市公廁管理隊負責全市公廁清潔檢查的專職工作人員不到20位,如何應對1萬多座公廁的監管任務?“答案就是分級監管。”檢查成績在95分以上的每6個月才稽查一次,而得分在75分以下的不僅管理方要被處以最高6000元(新臺幣,下同)的罰款,還將面臨至少每周1次的稽查,直至達標。為便于跟蹤管理,市區內的1萬多座公廁被分成15大類別,每個公廁都有唯一的編號,其主管機關、管理單位和過往表現皆記錄在案。根據2017年12月的統計數據,全市99.6%的公廁評級在優等(即85分)以上,僅有一家市場類公廁被開了罰單。
有罰必有獎,臺北市環保局在建立公廁榮譽體系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每年按大類表彰績優單位和清潔人員,自2015年起又推出了“貼心公廁”制度,引導公廁管理者進一步在服務細節上下功夫,推廣使用馬桶坐墊紙或坐墊消毒液,并作為“特優等”評定的必要指標。經過2年推廣,目前臺北市列管的6277座座式馬桶公廁中,已完成6188座“貼心公廁”,平均設置率達98.58%。公廁管理每一處細節的進步,都靠這樣具體的政策去一點一點推動。
社會力量深度參與
如果說政府主管部門是推動公廁文明的一只推手,另一只推手則是各類社會組織。
臺灣衛浴文化協會多年來致力于公廁建設和管理的研究、宣導和咨詢工作,也是臺北等市開展公廁評優的實施單位。該協會認為:一座理想的公廁,首先是要在建筑設計、選料施工上過關,之后才是清潔管理。公廁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建筑,有著獨特的設計和建造規律。
2010年1月,受臺灣政府營建部門委托,臺灣衛浴文化協會的專家們制定了臺灣首部《公共建筑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自此,臺灣公廁建設有了具體細致的施工標準。這本40多頁的《手冊》幾乎主要由圖例和數字組成,內容詳盡細致,如:蹲式廁間應盡量采用長度70厘米以上的直角收邊型蹲式便器,其施工方式應為嵌入式收邊,并與地面地磚齊平;小便器下方應鋪設深度48至50厘米的深色腳踏鋪面,其材質應具有不吸水、耐酸性、容易清潔等特性……每一處設計細節都關乎如廁體驗和清潔保養,這一步做好了,后期管理就要輕松很多。自2010年《手冊》推出以來,新建公廁大多以此為參考,一些單位甚至將其作為工程驗收的標準。下一步,協會希望能夠完善無性別公廁的設計,進一步完善《手冊》。
對公廁清潔有著更直接影響的是一線清潔人員,而這些人又絕大多數受雇于各類清潔公司。在臺灣各級政府大規模推動公廁改革之前,臺灣即已存在較為成熟的清潔服務行業。大大小小的清潔公司以招投標的方式承包公營私營機構的清潔業務,僅臺北市清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單位就有約150家。
公廁清潔人員一般情況下每隔10分鐘就得做一次清潔,高峰期的時候都是五六分鐘一次,才能基本確保清潔。做車站公廁清潔少有人會偷懶,值班站長幾乎每隔一個小時就要過來巡查一遍。在每一個公廁的入口處都貼著一張“車站廁所清潔檢查表”,值班站長對照檢查標準給清潔員“打鉤”或者“打叉”,如果被“打叉”一次,就要被扣500元錢,被投訴的話甚至可能會被公司辭退。與過去各單位自行雇用清潔人員的模式相比,這種有著明確契約關系的模式會更公平、更有效率。
資金是基礎,重視是關鍵
據臺北市清潔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顯示,臺北市一般清潔人員的月薪在2.2萬至2.5萬元之間。由于薪資不高,只能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參與,往往培訓3天就獨自作業了。清潔也是技術活,哪些材料用酸性清潔液哪些用堿性,不是靠簡單培訓就能掌握的。為了提升清潔行業的技術水準,公會正在逐步推廣清潔從業人員資質認證。滿足一定受訓時間,通過考試,即可獲得技術人員、C級技師、B級技師、A級技師認證,獲得認證后,日薪亦可由1200元逐級遞增至1800元。他說,像公廁清潔目前這種低薪低技術的狀況很難持續,努力把服務質量提上去,業主單位才肯多付費,形成業主、公廁和員工的多贏局面。
要形成多贏局面,對業主單位和公共財政而言最難過的便是“錢關”。以臺北大眾捷運公司為例,公司每年要花5.2億元維護117個車站的公廁,光衛生紙就要花2000萬元,還有各式用具、消毒液等消耗品及垃圾清運費5000萬余元,其余則是人事費用。新北市蘆洲區公廁過去提供衛生紙,后因為衛生紙頻繁失竊,地方政府無力負擔,已不提供免費衛生紙,間接提高了公廁維護整潔的難度。
臺灣《聯合報》2017年6月所做的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全臺各縣市干凈印象排名前6位的都是財政較為寬裕的大市。對于像嘉義縣這樣財政狀況較差的縣市而言,投入改善公廁未免顯得有些“奢侈”。全縣列管公廁2641座,扣除小區團體認養108座,還有2533座,政府財政無力編列公廁改善經費,只能由各管理單位自行維護。有錢不一定能做好,但沒錢卻肯定做不好。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 日本乱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