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由于種種原因,垃圾焚燒廠建不起來,垃圾填埋場庫容緊張,“垃圾圍城”困境亟待破解。
修建新的垃圾填埋場?沒地,不行!將垃圾運到別的縣市處理?也沒人愿意!只能自己想辦法。 當地有一座年產300萬噸水泥的大型水泥窯,由葛洲壩集團水泥公司營建。能否“借雞吃蟲”,讓它“吃掉”這些垃圾?水泥企業正想方設法搞綠色轉型,雙方一拍即合。
年可處理垃圾15.5萬噸
2015年9月,葛洲壩—老河口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500噸/天項目成功投產運行。
該項目通過采用國際先進的城市生活垃圾預處理技術,結合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達到500噸,年處理量達15.5萬噸,可滿足老河口市及周邊地區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置要求。
“水泥窯爐溫高達1400—1800攝氏度,燃燒充分,可以有效阻止二噁英生成。”項目投資方、葛洲壩中材潔新(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應敏介紹,由于將生活垃圾量控制在占水泥生料比重的3%以內,水泥成品的質量不會受影響;且其處理過程中沒有廢渣排放,還能固化垃圾中的重金屬離子,一舉多得。
“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是現有垃圾處置手段之外的有力補充,前景廣闊!”尹應敏表示,目前國內對此項目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垃圾圍城”“垃圾圍村”不等人,還應盡快統一認識,按國家要求加速推廣。
運營企業需政策支持
企業不能光講環境效益,而不講經濟利益,否則將難以持續。
垃圾“咯大牙”,怎么辦?“我國的生活垃圾沒有分類,不能直接和水泥生料混合在一起焚燒加工,必須投資添置設備來分選垃圾,這大幅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尹應敏表示,必須力推垃圾分類。
垃圾“沒嚼頭”,怎么辦?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老河口市,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僅占30%左右。垃圾中的可燃物越多,節約的標煤越多;可燃物少,就得多花錢買煤,以補充燃料不足。
項目“吃不飽”,怎么辦?據介紹,該項目的盈虧平衡點是400噸/天的垃圾處理量,由于目前每天收集的垃圾量低于400噸,企業賠本賺“吆喝”。針對這種情況,襄陽市和老河口市共為企業提供了75元/噸的處置費,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營。
從行業屬性看,水泥企業是傳統的“兩高”企業,戴的自然是“黑帽子”。“‘帽子’決定‘票子’,這可不是開玩笑!”尹應敏說,企業為社會解決垃圾難題,有了公益性,是不是該按環保企業待遇,給予減稅、退稅?
“國外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技術發展幾十年,比較成熟,國內發展關鍵要有政策扶持,同時還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建好、用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杜歡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