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越來越有組織的鄰避運動成了掣肘垃圾焚燒項目的重要因素。垃圾焚燒“一鬧就停”真的好么?10月19日下午, E20環境平臺邀請到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中航規劃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曉峰、京都律所高級合伙人/環保首席律師劉敬霞,就鄰避話題展開“鏗鏘三人行”主題討論。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立章主持對話。
垃圾焚燒項目的上馬似乎陷入了“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固定模式。今年4月以來,僅是媒體曝出的信息,由于居民激烈反對而被迫中止的垃圾焚燒項目規模就已合計近3000噸/日,民眾越來越有組織的鄰避運動成了掣肘垃圾焚燒項目的重要因素。“一鬧就停”真的好么?10月19日下午, E20環境平臺邀請到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中航規劃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曉峰、京都律所高級合伙人/環保首席律師劉敬霞,就鄰避話題展開“鏗鏘三人行”主題討論。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立章主持對話。
癥結
社會剛需與鄰避心理的沖突
生活垃圾的產生沒有隨著鄰避運動的集中而逐漸減少,垃圾的處理仍然是社會剛需。在徐海云看來,國情要求我們必須依靠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生活垃圾,且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排放是環境可以接受。“從近幾年北京、廣州等地的實際情況來看,實際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無論鬧得有多嚴重,一個也停不了,可能只是暫時停一下或者換個地方建。”
徐海云分析,目前鄰避運動圍繞的核心就是二噁英對環境的危害,但“二噁英有害論”本身是一個沒有論據的偽結論。“全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有一千多家,這些垃圾焚燒發電廠有嚴格達標也有沒有達標的,超標的項目中,也沒有證據能證明二噁英對當地環境有影響。我們不能阻擋信息的來源,但是真假信息不能混淆,不能用沒有根據的觀點來指導行動。”徐海云認為:“鄰避的核心是二噁英,當然可能背后還有其他的理由沒有說出來,但是放在明面上的就是這個。但這面旗幟其實是莫須有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垃圾焚燒廠最終一定會建下去。”
陳曉峰同樣認為,目前焚燒是生活垃圾最好的出路。“垃圾每天在產生,產生量還在增長。我們如果不建垃圾焚燒廠,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垃圾填埋廠的選址比焚燒廠更難,甚至有些城市,為了維持住現有的填埋廠,已經采取了不惜一切代價的手段。其他種類的處理設施都是小規模的,不能解決大體量的生活垃圾。從綜合的技術角度來講,焚燒是目前最好、最現代、相對最安全可靠的方法。”對于鄰避運動,陳曉峰認為“鬧有鬧的好處”,至少讓政府、企業、民眾都更加關注污染物排放問題,使建設標準有所提高。他建議,政府在上馬項目之前,應做好相關準備。
專業、法制、程序精神的欠缺
鄰避運動成了垃圾焚燒項目的“標配”,群眾反對、及項目停建都顯得頗為隨意。對于資本投入龐大的垃圾焚燒項目而言,尤其缺少原則性的交代。劉敬霞分析,如此“任性”的過程,體現了相關人員三種精神的欠缺。
專業精神。“對于政府來講,上馬項目前期的論證一定要非常嚴肅。這個項目要不要上,用什么方式來上,上在哪里,要有科學嚴謹的論證過程。因為這樣的設施專業技術含量非常高,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我們要有專業精神。”
法制精神。“過程要遵循相關規范。有人來鬧的時候,你對自己做的事情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風險、這些風險怎么樣控制,是要有依據有底氣的。當所有手續齊全合法,那就沒有必要一鬧就要停下來。”
程序精神。“項目上馬時,要經過嚴謹的論證程序、基建程序、環評程序等,群眾反對的時候,也要遵循程序,對下面的老百姓有解釋,對上面有處理的方式。”
政府、企業與民眾的信任危機
徐海云總結,鄰避現象,主要來源是利益制衡、媒體誤導、以及信任危機。他認為,信任危機是根本原因。
去年,在一個垃圾焚燒項目鄰避運動對話現場,一件事情讓徐海云感到震撼:專家跟老百姓對話,向他們解釋焚燒工藝及排放標準。忽然一個70多歲的老大爺跪在領導面前,先是大叫“不要在這里建垃圾焚燒廠”,然后指著臺上的市鎮各級領導喊話“你們臺上沒有一個人是好人”。這種情況下,對話繼續進行與否都不再有意義。“他認為你不是好人,你想你說出來的話能是好話嗎?他還會相信么?如果不能構建信任關系,講技術講管理,都無法使人信服。”
“信任危機是根本原因。為什么有這樣任性的民眾?一定是政府也很任性,才影響了民眾;政府為什么任性,一定是包括我們這樣的科研機構,都很任性。垃圾焚燒廠技術沒有問題嗎?說好會達標,但也沒做到。這個事件里的每一方都有問題,問題可能有大有小,有輕有重,但不能回避。無論是二噁英問題還是其他問題都要拿到桌面上,實事求是地敞開來溝通和解決。”
陳曉峰認為,項目質量和過程造假是造成信任危機的重要原因。“民眾的鬧,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反觀很多垃圾焚燒項目,從前期方案研究到立項到土地規劃、環評,到具體方案以及最后建設運營,我們不敢保證國內幾百個廠都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各地項目還被不斷曝出飛灰處理不當、煙氣處理不投加化學藥劑等各種問題,包括一些我們以前非常信任的大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想修復信任關系,需要先有底氣,用過硬的項目說話。”
泛濫的流言與信息圍墻的矛盾
垃圾焚燒吸引了民眾的廣泛關注,關于垃圾焚燒的各種流言及觀點也層出不窮。徐海云介紹,他曾碰到過某位教授談將中國的垃圾與國外進行一系列的對比,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垃圾不能燒,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事實是這樣的嗎?中國的垃圾剛燒完產生的煙氣,里面的氯氣、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濃度,真的就比日本高、比臺灣高嗎?我們現在信息爆炸,民眾也無法分清楚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在流言泛濫的同時,真實的信息卻很少對民眾公布。“比如前段時間,云南省對當地垃圾焚燒廠進行了檢查和處分通報,卻沒有把每個廠存在的具體問題說出來。所以民眾看到這個新聞得到的信息就是,所有的垃圾焚燒廠不行,都有問題。”徐海云認為,相關部門絕不能掩蓋問題,必須要把問題實實在在地說出來,讓大家能看到并進行分辨,哪些問題是可以原諒的,哪些是要改的,哪些是改不了、需要面對的。
陳曉峰對當前的垃圾焚燒項目運營欠佳的現狀表示理解:“近幾年項目上馬的速度那么快,數量又那么多,很多從業人員都是從別的行業進入環保,從不專業到專業,需要時間。確實一些項目存在很多問題,不能保證每時每刻都達標。但我們需要對老百姓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坦白現狀。”
健康恐懼與利益損失
劉敬霞認為,鄰避運動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恐懼,第二利益。她解釋道:“恐懼未知的傷害,建在別人家離我很遠,就傷害不到我,很近就不行。怎么消除恐懼?建立信任關系是關鍵,但非常難。還有的恐懼來自觀念上的認識錯誤,這就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做普及、澄清、解釋、說服的工作。如果我們把什么事情做得精致一點,比如把收集垃圾的環衛車密封做得好一點,做到路過不用捂鼻子,讓老百姓覺得這是專業機構在做這件事,讓大家放心,會不會就多了點信任基礎?”
利益方面,劉敬霞建議依靠健全的法制來規定補償標準。“如果造成損害,民眾會得到什么樣的賠償,什么情況下應該賠,到底應該賠多少,都應該建立標準。”
徐海云則不太同意補償的做法。他認為,補償的前提是出現了損害,而這個損害是要能夠檢測到、可以測量出的。如果沒有實際損害,補償不但沒有依據,反而會帶來誤解。“你說垃圾焚燒廠沒有問題,那為什么補我錢?說明還是有問題,補的越多說明問題越嚴重。”他介紹,目前臺灣所謂的“補償”也只是福利措施,對住在附近的居民給予更多福利設施。
對于鄰避問題,徐海云仍抱有樂觀的態度:“有些東西要慢慢改變,發達國家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想全部解決真的很難,但還要以辯證發展、客觀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只有不斷的發現問題才能不斷進步,但是我們不能把問題放大,或者以發現問題的名義來為發展設置障礙。”
對策
正視問題,對癥下藥
“首先我們要診斷這個病因是什么,對癥下藥,每個項目每個城市的背景不一樣,病因是有很多的。”徐海云表示,各個地區的情況不同,鄰避運動的訴求也不同,不能大而化之地采用統一對策,應當了解清楚后對癥下藥。“假如說他是因為要反政府,那么你再講解垃圾焚燒的工藝、排放、運營,都是對牛彈琴。你要搞清楚居民反對它的意圖是什么,這意圖可能比較復雜,有恐懼也有利益,要真正了解他們的訴求。”
徐海云表示,在他知曉的案例中,鄰避鬧完通常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積極的面對,抓藥治病解決問題,并加緊恢復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另一種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只能等著,不認為這是病癥,或者是把矛盾進一步隱藏好,讓它潛伏下來;還有一種是會抓錯藥,因為沒有診斷清楚,采取了各種錯誤方式使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
“比如將標準建得比歐盟還高。如果是政治家的做法我贊成,但如果技術人員這么講我完全否認。它是一個陷阱,標準提的很高以后,要死一起死,做的差的跟做得好沒有區別,都是達不到標準。標準太高以后,到處都在講項目做得怎么好,但實際怎么樣大家都清楚,長期這樣必然導致信任危機。”
劉敬霞同樣認為,鄰避現象的解決辦法不能泛泛地討論,要破解一定是從個案上的破解。在某一個項目上出現這種情況時,經過一個有禮有節的處理程序,最后大家諒解了,個案上處理得非常好,成為一個標桿性的事件,可能會讓具體事件和行業整體發展出現轉機。
行事者需先有底氣
在鄰避運動后,相關人員討論的通常是如何說服老百姓。而在徐海云看來,政府領導不應糾結于如何用語言去說服,而是要先從自己心里認定項目是應該上的、對環境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對人的健康是沒有影響的,只有自己真這樣認為了,而不是為了政治、經濟等其他,這樣才能夠說服別人。“我接觸的很多領導,特別是管環保的,他們本身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都沒有信心,他們從內心里并沒有接受垃圾焚燒。他們的說辭是領導意愿強迫的結果,自然就沒有底氣。”
徐海云認為,政府在這方面沒有形成共識,不自信,便無法說服百姓。“政府和老百姓其實是連在一起的,老百姓也有親戚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他們私下的感受和交流對百姓的看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政府對垃圾焚燒的信心不能是被強迫的,要實實在在。”
對于垃圾焚燒,徐海云便很有底氣。他介紹,從垃圾焚燒一百多年的發展狀況來看,他堅定地相信建設垃圾焚燒發電是一個好事情,是值得推廣的,是可以理直氣壯來談的,而不是云山霧繞的敏感問題。
保持平常心
陳曉峰表示,鄰避不是垃圾焚燒領域特有的現象,即使是目前成為國家名片的高鐵項目,建設初期反對的人也大有人在。化工廠、核電站等等,都存在類似問題,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需要時間去解決。
徐海云對此表示贊同。他提倡對此抱有平常心:“任何一個城市沒辦法一個星期不倒垃圾,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倒逼機制。從另外一個意義上,鄰避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促進垃圾焚燒領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那些投機企業逼退,篩選出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他相信時間的篩選,認為時間會總結出共識,也會辨別出各種流言的真假,包括二噁英是否有害,等等。
|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 三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A∨天堂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