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部名為《塑料王國》的紀錄片被眾多公號推薦,進而在朋友圈開始流傳。影片中,小孩子在垃圾場邊拿著廢棄醫療垃圾針管子玩的場景,令人唏噓不已。
“這些進口的塑料垃圾中,時常還可以看到嚴禁進口的醫療垃圾。這些布滿細菌甚至可能攜帶病毒的醫療垃圾到了孩子們的手中卻成為了玩具。”讓該片導演王久良揪心的是廠區里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或者是父母在工廠里打工,或者自己家便是從事塑料分揀行業。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危險一直伴隨在他們的左右。”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根據這份實施方案,2017年年底前,我國將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與此同時,實施方案提出了完善堵住洋垃圾進口的監管制度、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長效機制、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等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洋垃圾”是一個俗稱,而非專業用語,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根據環保部2009年第36號公告,禁止類的固體廢物,也就是真正的洋垃圾,有12大項、80多個小項,包括廢動植物產品,礦渣、礦灰及殘渣,廢棄的機電產品和設備等。另外,限制類的固體廢物也有10個大項、50多個小項,如廢紡織原料、廢塑料等。
據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負責人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緩解原料不足,我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并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體系。
但是,近年來,洋垃圾已經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我國生態環境安全。雖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打擊洋垃圾走私、加強固體廢物進口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發展輕環保的思想,部分企業為謀取非法利益不惜鋌而走險,洋垃圾非法入境問題屢禁不絕。
對此,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會議指出,要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完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分行業、分種類制定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時間表,分批分類調整固體廢物進口管理目錄,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的手段大幅度減少進口固體廢物的數量,同時我們國內要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發展循環經濟。也正是為此,我們先行將環境污染風險很高、群眾反映十分強烈的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24類固體廢物禁止進口,并根據WTO有關透明度義務的要求,在相關委員會項下進行了通報。”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說。
據郭敬介紹,在過去特定的發展階段,有一部分進口原料的固體廢物在彌補國內資源短缺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暴露出不少問題,污染了環境,損害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洋垃圾問題,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對固體廢物的年進口量占全球年產生量的56%,去年進口量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不法商人看中“洋垃圾”的暴利,頂著“進口固體廢物”的名頭大肆走私二手服裝、廢電子等洋垃圾。
暴利的背后還有毒氣和病菌
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自2010年后中國就生產了全球1/4的塑料,而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1/3。即便在塑料加工業增長開始放緩的2014年,中國的塑料制品產量也有7388萬噸,國內消費量則高達9325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加了22%和16%。
巨大的需求量使得塑料原料也成了規模龐大的必需品,其生產來源就包括了廢塑料的回收加工。從國外進口一噸廢塑料的價格只有進口塑料原料價格的三分之一,算上加工成本也只有使用原料的二分之一,對商人們來說,這顯然是一門有利可圖的大生意。
而在非法入境的“洋垃圾”中,除了廢棄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等,還有一些紡織品、垃圾衣物。據媒體報道,有些垃圾衣物來自國外的二手市場,甚至是太平間,是從尸體上扒下來的。這些衣物未經任何殺菌消毒程序,往往攜帶大量的傳染病菌。去年11月,深圳海關集中銷毀441噸走私廢舊衣物。這批衣服被鑒定為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攜帶大量細菌,而不法分子將它們翻新后,以每件幾十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除此之外,還有電子垃圾。據聯合國曾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世界生產的大約70%的電子產品最終變成垃圾并流向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場”。
2012年時就有報道指出,在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循環加工區——廣東汕頭的貴嶼鎮,就有相當數量的貴嶼鎮兒童都患有鉛中毒。一項針對該鎮的研究顯示,一群6歲以下的農村兒童中,有81.8%的孩子出現鉛中毒現象,毒源可能就是拆解電路板和融化鉛焊料過程中產生的含鉛粉塵。
做好垃圾分類是轉型的關鍵
“洋垃圾”的出現,讓我們在發展階段獲得了價格低廉的生產原料,然而它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公共衛生隱患是無法估量的。
那么,是什么讓這些商人鋌而走險,為了“洋垃圾”而屢犯法律底線?有數據表明,是因為相比國產垃圾,“洋垃圾”性價比高。
洋垃圾出口國多為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為全球最大的廢紙出口國,年出口量近兩千萬噸,其中一大部分來到了中國。在日漸擴大的國內需求背景下,大量的廢舊資源出口意味著其國內較高的資源回收率,比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廢紙回收率均在60%以上,而中國不到40%。
更高的回收率也意味著更完善的資源分類回收體系,從而帶來更低的單位回收成本。即使在相近價格下,部分洋垃圾的分類、切割、包裝也要比國產垃圾有序得多。
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體系,廢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販完成,居民垃圾分類意識還未普及,導致國內固體廢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廢紙塑料、石頭沙子甚至醫療垃圾摻雜一起,回收利用既費時又費力。
環保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56億噸,而其中大部分的固廢沒有得到再利用。
這一現狀不禁讓人尷尬萬分。
“要立足國內,做好自己的事情,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循環經濟科技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瑞晶表示,《方案》的出臺,正值中央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類的節點時期。杜絕洋垃圾,減少進口固體廢物也是為國內推行垃圾分類制度讓路,“如果我們將垃圾分類推行到位,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做好資源化綜合利用,替代進口固體廢物完全可行,甚至可以擴大到固體廢物出口”。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 | 午夜福利激情视频 | 久久极品免费视频 |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