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怎么丟?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環境一次又一次向人類敲響警鐘,垃圾問題自然不能忽視。可你知道嗎?有史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為垃圾尋找位置,如何與垃圾“相處”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垃圾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城市文明同行,西方所有的超大城市都經歷過垃圾危機,直到現在,這些危機仍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下一代或者更遠的地方。 視覺中國 圖
垃圾的歷史和人類歷史一樣長
在中國古代,垃圾是指被傾棄的污穢廢物。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二“河舟”中“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的描寫,首次使用了“垃圾”一詞。古往今來,幾乎每個社會都不得不面對垃圾這個問題。
曾經追逐成群獵物的游牧部落只需將他們的廢棄物拋棄在身后即可。大約從公元前1萬年開始,人類放棄了游牧生活,建立起定居地。在古代的特洛伊城,廢棄物有時被丟棄在室內的地面上,或者傾倒在街道上。當家中的臭氣令人忍無可忍時,人們會再弄來一些新的泥土蓋在這些垃圾上,或者任由家禽家畜分吃垃圾中殘余的有機物。據資料記載,特洛伊城的垃圾堆積達到了每百年“長高”1.5米,在某些地區垃圾堆積更是高達平均每百年“長高”4米。
古代世界對于清潔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開始統籌設置城市垃圾場。雅典議會也規定清潔工必須將廢棄物丟棄在距城墻不少于1.6千米的地方,并禁止人們向街道上丟棄垃圾。
經歷整個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衛生條件慢慢地得到了改觀。然而隨著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城市的衛生狀況明顯惡化,產生了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專家劉易斯·芒福德所說的“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糟糕的城市環境”。1843年,在英格蘭曼徹斯特城的一個地區,平均每212人合用一個廁所。
垃圾問題從一開始就和城市文明同行,到了工業時代,垃圾問題更加嚴重,物質生產的量和質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逐漸超過了局部地區的環境承載量。西方所有的超大城市都經歷過垃圾危機,直到現在,這些危機仍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下一代或者更遠的地方。
垃圾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物
從古至今,人類對待垃圾都是隨手一丟,眼不見為凈。但大多數人不曾察覺的是,垃圾是人類祖先留給后世巨大的具體遺產之一。什么樣的人就能產出什么樣的垃圾,人們所擁有的與所丟棄的,往往比他們自身更能精確詳盡而且真實地說出他們過往的生活,“垃圾考古學”便由此誕生。
人類所產生的垃圾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作為物質文化的一部分,它完全可以成為區別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一個社會與另一個社會、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重要標志。美國著名的垃圾考古學家威廉·拉思杰和其他幾位學者就曾指出:考古學者從地底下挖出來,進而記錄并分析的物品中,99%都是被過去的人視為無價值的物品而丟棄的,“是那個時代最聰明的工匠也無法修復和再使用的地道的垃圾”。并且,相比于其他的物質遺存,垃圾承載的關注更少,因而更為可靠。
環境史學者認為,垃圾傳遞著城市生活特質的信息。比如,從早期文明的垃圾遺跡中,我們不僅能看出城市物質生活的面貌,也可以認識到當時城市居民對健康、視覺環境、氣味的感知,這些與當代城市截然不同。直至近代,消費主義與工業化、城市化如影隨形,垃圾遺存同樣可以揭示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特別是消費文化的特征。再往后發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活被視作現代性的一面,甚至有人在評論現代社會的垃圾填埋場時說:“想一想垃圾填埋場里填得最多的是什么?建筑垃圾。填埋場就是現代新的廢墟。”
垃圾除了研究歷史還能印證當下。1986年,美國進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局委托垃圾中心研究一個老大難問題——人口普查中的漏查漏算。什么意思呢?就是利用垃圾量、特定垃圾比重來重建人口的數量和特征。他們利用塑料垃圾建立了一個人口公式:人口=0.2518×5周塑料垃圾磅數;他們還利用垃圾里的嬰兒尿片數建立了一個嬰兒人口公式:嬰兒數=0.01506×5周尿片數。
垃圾的未來決定人類的命運
傾倒、焚化、減少數量、回收利用……或許你會覺得幾千年來人類處理垃圾的方式了無新意。可是你知道嗎?紐約的肯尼迪機場,昔日是填滿了垃圾的泥塘;東京的羽田機場是在垃圾填海造陸的場地上修建的;在紐約長島附近,一個舊垃圾場變成了布魯克海文區居民的動畫與教育活動中心,還配有游泳池、游戲區、野餐區、寵物收容保護區和一片片菜園……
把垃圾運到垃圾場并不是最終解決辦法,所以一些國家決定消滅垃圾場,收取相當高的垃圾填埋稅。果然,收稅之后垃圾減少了許多,美國的14個城市減少了44%的垃圾量。
在德國,個人要為清運垃圾賦稅,個人支付垃圾清運稅的金額多少與所扔垃圾的數量成正比,并且還利用電子化手段計費。垃圾箱的主人有一張磁卡,卡上有屬于自己家庭的號碼,這個號碼被儲存在清掃車駕駛室的計算機里。當電腦檢驗垃圾箱與存儲的資料一致時,傾倒垃圾的工作就會自動實施,否則機器就不工作。
除了在運輸填埋上想辦法,有些國家在居民家中還安裝了垃圾粉碎機。食品垃圾倒入下水道時常常形成堵塞,有人就發明了氣壓式收集垃圾的辦法,也叫“風式收集”。每天三餐之后,垃圾經過住宅大樓的地下管道運送,通過大口徑輸送管道網壓實,再輸送到中心回收站;然后通過遙控系統快速減壓,氣體以極快的速度涌進,將管道清除得一干二凈。
除此而外,垃圾回收和利用最主流的做法還是“分揀收集,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讓垃圾有了第二次生命。然而,在推廣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怎樣把垃圾制造者變成垃圾收集管理者
1992年,包裝經濟組織就開設了家庭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法語節目頻道,倡導各方一起來解決垃圾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在中國的課堂里會看到一門叫做“物質與垃圾學”的課程,孩子們從小了解垃圾誕生、成災到回收利用甚至成為藝術的歷史,接受關于垃圾分類與回收的教育。
垃圾史是人類的另一部歷史,如何與垃圾“共處”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改變人們物質使用的觀念,“分揀收集,循環利用”更要從小做起。
| 网友自拍区在线视频精品 | 日本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鬼7777在线观看 | 特黄a级片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