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作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高度重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環保政策利好消息不斷,更多外行業企業也開始涌入環保產業,尋找新機。面對政策的利好,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保企業也在不斷探索破局創新之路。在1月10日,2017年E20環境產業圈層百人閉門年會上,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為200多位環保企業家分享了中國40余年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變化與提升,并分享了這一歷程為環保產業發展帶來的啟示。
以下為趙華林主席的現場分享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趙華林
我剛進入環保部的時候,環保部還叫國家環保局,屬于副部級的局。10年后,國家環保局升級為國家環保總局,這之后又10年,國家環保總局升級為環境保護部。
前年我離開了環保轉到國資系統工作,但仍然很掛念環保事業,關心環保事業。我在寫《GDP與COD的博弈》一書的前言時,曾寫道“環境保護是我第一個事業,也是我一生追求的事業。”
今天(1月10日)的日子選得非常好,藍天白云,空氣質量很好,如果像前兩天一樣霧蒙蒙的,每個人的心情也會受影響。這就告訴我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凸顯了環境保護的成績。
今天主要“談談環境治理的大趨勢”。在座各位企業家都是環保領域的專家,水、固、氣等領域都有涉及。所以我今天只是拋磚引玉,將所思所想分享給大家。
一、談一談中國環境治理的歷程
1971年,在國家老計委成立了環境保護辦公室,這是最早出現環境保護字樣的機構,后來又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而后又成立了國家環保局、環境保護部。
從機構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出國家不斷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組織領導。
再看看治理主管司的變化。最早環保局(現環保部)設立了污染管理司,那時候還不敢叫“控制”,也不敢叫“預防”。當時建章立制出法規、戰略是主要工作。后來國家經濟逐步向好,只出法規戰略不足以應對環境改善工作,就將“污染管理”升級為“污染控制”,嚴格把控污染,國家開始加大投資,讓企業“誰污染誰治理”,要求企業自己花錢把自己的事做好。
后來發現末端治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又把這個司變成污染預防防控司。要從經濟結構,從生產的全過程控制污染,一直到去年,又成立了總量控制司。考慮到從要素角度來管理,追求精細化,因此又把污控司和總量司拆分了,成立了大氣、水和污染三司。
從環保部門污染治理機構的日益嚴格,可以窺探到國家或者是環保產業發展的脈絡。
二、環保產業的歷程:環境管理創造環保市場
環保產業、環保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管理的推動。沒有國家的管理,就沒有環保市場。
政府開始管水了,排廢水的行業開始意識到廢水需要治理了。政府開始管重金屬、管土壤修復了,相關的行業也會不斷興起和重視。
所以環境管理創造環保市場,了解環境管理非常重要。
污染治理經過了從點源到面源,到流域、區域,到綜合性治理,從而改善環境質量的轉變,因此產業也要跟著變。
隨著發展的推進,大家會發現如果只是控制企業的污染排放,大的環境還會在惡化。因此意識到城市污水的治理非常關鍵,脫硫問題的解決非常關鍵,此外還有清潔燃料的問題、集中供暖的問題等等。
從點源、流域、綜合治理到雙達標,上個世紀末,又提出了“向污染宣戰”的口號。
治理污染、改善環境不是簡單的事情,提出總量控制以后,在大眾的感知中環境質量還沒有改善,比如霧霾的嚴重。我們認為污染物減少50%有可能改善環境質量,因此這是一個階段總量,要做到不讓污染物再增加。
從治理角度看,只治理解決不了環境問題,于是開始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環境的質量,所以經濟結構徹底轉變之前環境質量不可能根本改變,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問題。改善環境才是環保產業追求的終極目標。
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這三個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改善環境的治本之策。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人的觀點,他說,現在執法那么嚴,環境還不好。因此執法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不能解決全部的環境問題。
從治理角度看,現在市場化、產業化,比如水、氣、土壤,由末端治理最后向修復技術探索,也將更多考慮到海洋保護、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
因此要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個階段考慮解決環保問題。
三、從哲學角度思考環保問題
搞環保有兩個層次,做產業往往追求盈利,但是如果想掙大錢必須要有政治和哲學的高度,還要從民族生存的角度考慮產業的發展。格局越高,將來產業做得肯定越大,光從掙錢的角度一定做不大。
四、經濟新常態與環保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環保產業來講,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最好是說這么多環境問題,有很多機會供產業研究。最壞是說現在魚龍混雜的大環境。過去靠人脈,就能賺錢了。現在不行了,沒有核心技術,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沒有優秀的管理團隊,這種企業一定會被淘汰。
所以很多人說,“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有可能20多萬億的市場空間打開,但真正到了市場中,又很難拿到這一紅利。所以也有人抱怨,“都說進環保能賺大錢,但最后卻根本賺不著錢。”
現在環保產業作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多傳統央企,做鋼鐵、搞水泥不賺錢了,就盯住了環保這塊肥肉。因此我們會看到,近幾年很多國有大央企都成立了環境保護公司,一投就是上百個億,這給環保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環保產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
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談供給的過剩與否,整個產業的技術思維也亟待提高,不斷更新換代核心技術等等。供給過高的一般性技術,將來都可能清零。
五、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要充分認識改善環境質量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博弈,不是誰吃掉誰,不是只要環境不要發展,也不是只要發展不要環境。一定要避免“零和博弈”與“囚徒困境”,要使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婷婷 | 日韩制服欧美动漫在线 | 亚洲ⅴ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