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歷史 清空記錄
分享到
“臨沂之爭”下企業到底欠缺什么?
環衛在線新聞組 瀏覽

山東臨沂鐵腕治污,環境好轉了,但有媒體報道,對數十家企業采取嚴厲的停產治理措施后,造成了工人失業、資金鏈斷裂等危險,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但仔細分析爭論始末,我們發現,一些企業欠缺現代企業必備的基本意識,急需補課。

缺少法律底線意識

守法是底線,這是企業存在的底線,在當前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企業更應該增強法治思維,依法發展,依法生產。

在《環境保護法》修訂之時,就有業內專家呼吁,我們需要一部違法成本高的環保法。如今,新環保法實施已過半年,并已“露出了牙齒”,這讓習慣“越界”生存的企業很不適應。

為什么以前可以“補票”,現在卻不行了?為什么以前可以無視的整改通知,現在卻要被按日計罰甚至關停?為什么之前的偷排可以罰款了事,現在卻會面臨刑事問責?

對于此次臨沂部分被關停企業的表現,北京市環保局原副局長杜少中認為,這是因為以往的執法太溫柔。

確實如此。比如,臨沂三德特鋼有限公司長期處于未批先建的違法狀態,在此次被停產整治之前,臨沂市環保局曾21次下文責令其整改,但企業一直置若罔聞。所以,現在一旦嚴格起來,企業就受不了了。

新環保法嚴就嚴在要通過嚴格執法讓法律威嚴落在實處,嚴懲環境污染行為,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但是,不少企業欠缺最基本的法律意識和底線意識,對環保違法不當回事,覺得總有事后補救的辦法。

陜西咸陽一家企業因超標排污等違規行為在今年初被環保部門處以20萬元罰款,但企業拒不整改和繳納罰款,使得這筆罰款升至1580萬元。面對罰單,企業想的不是如何整改,而是將環保部門告上法庭。企業負責人給出的理由是認為罰款數額過高,同時覺得處罰依據并不充分。后來在當地政府部門協調下,企業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冷靜之處,主動撤訴,繳納罰款并進行整改。

新環保法實施后,全國查處的環保違法違規案件數量大幅增加,企業應從中看到一個鮮明的態度和趨勢:我國要向污染宣戰,法律不是擺設,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必將受到嚴懲。對于企業來說,在法律范圍內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應該是最起碼的前提,必須放棄僥幸心理,樹立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意識。

缺少環境成本意識

當前,我國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那么,到底是誰消耗了環境資源?毋庸置疑,長期以來,環境一直被低價、廉價甚至免費使用,企業沒有環境成本的意識,更沒有意識到環境成本是企業本應承擔的內部成本。

臨沂這次被關停的企業確實創造了一定的經濟價值,也為當地貢獻了一定的稅收和就業,但相比其對社會造成的污染危害、對當地生態和人民健康造成的影響,計入環境成本后,它們的這些貢獻必然要打折扣。因為治理污染需要很大的投入,未來社會要投入更多成本去償還這些環境欠賬。

僅以煤炭行業為例,根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研究院去年發布的《煤炭環境外部成本核算及內部化方案研究》報告,每噸煤炭環境外部成本達204.76元,相當于當年煤炭價格的28%。其中,煤炭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公眾健康損失、礦區職工健康損失最大,分別為2117億元、934億元,占總外部成本的55%。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以往企業幾乎在免費使用環境資源,企業似乎也習慣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幾十年了,就是這么發展過來的,很少有企業覺得對環境、對公眾虧欠。但是,在環境資源越來越稀缺的今天,在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今天,企業必須意識到,環境成本本來就是企業應該承擔的內部成本,企業必須糾正這種認識上的誤區。

天下本來就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免費享用環境紅利多年,已到了承擔環境成本,欠賬還錢的時候。全國很多地方開始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這是提高環境成本的好辦法。企業要想排污,需要先花錢購買排污指標。這讓一些企業不好接受,不是已經繳納了排污費了嗎,為什么排污指標還要花錢購買?

環境成本與經濟效益并不相悖,從長遠看,推進環境整治將會有效降低總的社會成本,倒逼企業綠色升級、轉型。所以,企業必須盡快適應轉變,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正確認識企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自覺從各方面降低自身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對環境都多一點正向的貢獻,少一些破壞。

缺少創新求變意識

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企業感到生產經營困難很多,一方面要想辦法應對,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傳統增長模式必須改變。這就要求企業從拼資源、拼環境向求質量、求效益轉變,通過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型,朝著綠色、創新的方向發展。但很多企業還習慣原來的套路,還禁錮在原地,缺少創新思維,不反思自己的發展方式,卻把生產經營不好的責任推給環境保護。

企業該如何求新求變?山東造紙是很好的例子。20年前的山東造紙企業超過1000家,但“一家企業污染一條河”。2003年,山東省率先發布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以環境標準倒逼“兩高”行業轉變。標準提高總是痛苦的,企業最初也是叫苦連天,但最后通過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完成了蛻變。

山東省一躍成為我國造紙第一強省,紙和紙板年產量占全國15%以上,經濟效益連續20年位居全國第一,COD排放量僅占全國行業的5%左右。

環境標準倒逼讓山東省造紙業實現優勝劣汰,既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又為積極治污的企業騰出了大量市場空間,讓市場實現了良性發展。如果企業一直停留在低端,受損的將是整個行業,以至整個地區的經濟。

有企業家由衷地說,沒有嚴格的環保標準,就沒有今天的山東造紙業良性發展的局面。

同樣的轉變也發生在臨沂。臨沂的石英砂加工業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從100多家整合到幾十家,企業效益、產業檔次、財政稅收、資源利用效率都有較大提升,破解了低檔次競爭、低層次發展的難題。加快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綠色轉型,不僅是維持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剛性要求,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缺少社會責任意識

這些年,不少企業開始接受社會公民的概念,但對怎么做好社會公民,很多企業還沒有清晰的意識。有的企業對社會責任理解偏頗,以為自己捐款了,做慈善了,就是社會公民。但最關鍵的是,企業應該積極為社會創造正面價值,不要給社會帶來負擔和傷害,這才是企業稱其為公民的本分。

現在,不少履行企業公民責任的承諾還只停留在口頭上,責任意識和契約精神匱乏。另外,守法永遠是企業的底線,對于違法企業來說,再怎么宣揚企業社會責任,也無法掩飾其違法的本質。

近年來,國內很多地區在陶瓷企業中推行“煤改氣”,但步履維艱,原因就是天然氣比煤炭貴。最近在山西朔州的懷仁和應縣兩地,已經完成“煤改氣”的陶瓷企業因天然氣價格改革,又重新回頭用上了煤。這個事例說明,企業出于成本考慮選擇替代能源無可厚非,但達標排放是基本前提,這種不能達標的能源“逆替代”,暴露了企業對經濟利益赤裸裸的追求,對環境質量和公民環境權益的漠視。

相比而言,很多跨國公司都把“企業公民”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并積極實踐。有跨國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你的公司是一家正在尋求在國際市場上市并且有國際投資者參與的公司,你會發現公司的聲譽能對股價產生影響,公司的聲譽越來越由公司在環境和社會中的表現而非僅由經濟上的成功所決定。”

當今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企業要想生存,想做大做強,必須主動適應越來越嚴格的環境監管要求,盡快在有缺陷的方面補課。

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守法的企業,而不是總在守法與違法的邊界游離;投資、確定發展方向時,要多算算環保賬,看看會對環境造成哪些影響,怎么解決。總之,要實實在在地從戰略、意識、管理、生產等各個層面實現綠色轉變,企業才有長遠發展的可能。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 會員服務| 法律聲明|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意見反饋
環衛在線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發布的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詳見《知識產權聲明》。
滬ICP備19018799號-5、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237號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国产精品福利成人午夜精品视频,91福利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精品福利视频网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 |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爱啪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