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歷史 清空記錄
分享到
京津冀環境保護如何突圍?
環衛在線新聞組 瀏覽

近日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有關專家表示,環保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心,會在協同發展中率先突圍。

京津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十分脆弱,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氣和水的污染治理都急需解決。這些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單靠區域獨立治理已無法解決。早在協同規劃通過之前,京津冀就已在環保一體化上邁出了腳步,2013年9月,國家多個部委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今年4月2日,農工黨中央在京召開了“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相關議題,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從不同角度對京津冀區域環境的保護提出了建議。本報現將部分專家的發言整理摘登如下,以饗讀者。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農工黨中央常委王金南:

設立生態紅線 構筑生態共同體

京津冀地區是目前全國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全國水資源最短缺,全國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加強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是新時期國家重要戰略決策,是落實“四個全面”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對于統籌京津冀區域環境與發展,破解區域資源環境約束、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國際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京津冀地區是一個環境和經濟共同體,因此,要尊重自然生態本底,以環境空間優化區域發展格局。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制定實施基于環境功能的分級分區控制體系,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引導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往生態化、集約化轉變。以生態紅線調控區域發展規模。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劃定和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紅線,水、大氣環境質量控制紅線以及耕地、水資源和煤炭資源紅線,調控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規模。

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共同體是一個大系統工程。主要構建“三區八道六風口一屏障”的防風固沙生態體系、建設“十區四橫兩縱”地表水源保護生態體系、構建“十一區七道一帶”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建設“兩屏(壩上生態屏障,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三區(水源涵養區、防風固沙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七帶區域自然生態安全格局,對冀西北生態涵養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等實施休養生息,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中科院大氣化學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副主任、農工黨中央生態環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賀泓:

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和管理平臺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整體定位之一是建成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示范區,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京津冀環境污染具有獨特的區域性與復合性特征。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當下的京津冀地區集中出現,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水、大氣、土壤等不同介質的環境污染相互復合,產業結構、生態格局與環境安全交互影響,導致京津冀呈現出典型的環境復合污染格局。

要破解京津冀環境復合污染的困局,三地必須突破行政區劃和條塊分割的掣肘,率先在環境綜合治理上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在于構建基于物聯網的立體環境監測系統和區域環境承載力評估與風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實現科學制定統一的環境標準和政策,實現基于風險的科學管理和考核,實現京津冀生態修復與環境改善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建議整合現有環保、國土、氣象、水利和科研系統環境監測(觀測)網絡,依托以物聯網、云計算、多元遙感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區域性海量環境信息“系統感知-高效傳輸-大數據處理-智能化應用”的新一代立體化環境監測系統,構建京津冀區域多維動態污染源排放信息平臺,建立京津冀環境質量改善決策支持系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農工黨中央社會與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常紀文:

完善環保一體化的政策與法制保障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對現行分割式發展模式的綠色化突破,是對現行生活模式的綠色化新發展,更是京津冀三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在立法體系方面,推進京津冀環境保護協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立法體系保障。有必要結合京津冀地區的實際和特殊需求,由國務院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條例》或者《京津冀地區國土保護與整治條例》。為了讓條例得以有效實施,還應當配套地制定相應的辦法,如《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辦法》《京津冀流域污染聯動防治辦法》《京津冀地區土壤污染防治辦法》等。

在基本原則方面,除了遵守《環境保護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外,基于京津冀地區的特殊性,還可以在區域環境立法中建立一體化保護、以環境質量管理為核心、功能與用途管制、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等原則。

在監管體制方面,要協調京津冀三地之間的利益關系,必須向既監管行政區域,又監管跨行政區的大區域模式轉變。可改變目前的臨時性協調領導小組的做法,由國務院成立專門的區域協同發展委員會作為全國區域協同發展的領導和協調機構。在委員會之下,設立區域環境保護辦公室,辦公室掛在環境保護部。這將為長三角、珠三角的管理體制創新提供借鑒。

在法律制度和機制方面,要建立統一的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總量控制、環評、監測與預警應急、生態補償等措施。

在環境法治架構方面,要建立一體化的環境市場體系、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執法監管。

評判京津冀環境協同保護立法的好壞,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來衡量:一是定位要精準,立法的目的要明確;二是思路要清晰,措施的層次要分明;三是制度可實施,協同的措施要實際;四是原則要堅持,采取的手段可靈活;五是權利要公平,賦予的義務要均衡。六是實施可監督,失職的責任能追究。我們相信,京津冀一體化立法會提上議事日程,也會實現上述目標。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原副局長、農工黨中央生態環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周揚勝:

嚴格排放標準制度 推動工程治污

京津冀地區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2013年PM2.5年均濃度106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149微克/立方米,平均超標2倍多,是74個城市的1.5倍,空氣質量倒數10名城市有7個,倒數20名有11個。

主要問題是:第一,固定源治污標準差別大,國家標準特別限值未有效落實,顆粒物污染嚴重,污染物排放總量高,比較三地的單位面積排放強度、單位GDP排放強度,河北、天津均大大高于北京,減排潛力大;第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合理,過度依靠公路,城市小汽車使用強度高,油品質量提升慢阻礙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升級,移動源機動車污染嚴重;第三,經濟發展不平衡,河北人均GDP不到北京、天津的一半、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北京、天津的1/3,環境治理投入承受力不足。

建議,除從科學統一規劃體系、完善鐵路網絡交通體系、區域投入協同機制、區域立法體制推進外,還需要著力嚴格排放標準制度,推進工程治污。第一,完善排放標準限值體系,做到規范嚴密,清理地方標準,推進在天津、河北的現有污染源執行國家排放標準特別限值;第二,開展標準執行情況檢查、評估,落實標準實施制度;第三,完善標準的技術和產業支撐體系,實施工程技術體表改造。

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農工黨天津市委副主委包景嶺:

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京津冀區域環境問題呈現出區域性、復合性、壓縮性特征。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制約,污染減排壓力大,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環境政策標準和體制機制尚需完善。

建議,要進一步強化京津冀聯防聯控。在去年落實“五控”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減排潛力,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為管好管住各類大氣污染排放源,明確監管區域,應當繼續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管理網格,提升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

目前,京津冀三地排污費收費標準不一、差距明顯,三地征收標準大約為9:7:1,在京津冀交界地區,極易造成排污企業轉移。建議河北省盡快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努力將三地差距縮小到9:7:5左右,并嚴格執法,實現京津冀排污收費標準均衡化。此外,要加大農業污染控制力度,強化沿海港口及大型船舶大氣污染控制、建立綠色交通系統。

盡管南水北調工程目前已向京津冀地區供水,但水源地作為三地生命線,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仍不可忽視,應按照法律要求,抓緊落實依法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工作。京津冀三地之間也應當深入開展跨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工作,確定合理的補償方式,制定統一的補償標準。

據測算,京津冀地區每年建設用砂石料的總消耗量6億噸,相當于640萬輛機動車一年的總排放量,超過北京市全部機動車的排放量。建議逐步減少京津冀地區開山炸石,大力推進鐵礦尾礦和廢石替代建設用砂石料,實現減少開山炸石帶來的向大氣中排放細顆粒物污染問題與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的雙贏。

部委聲音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管理處處長楊子江:建立區域大氣污染執法督查機制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2013年9月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能源局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環境保護部組織的執法督查工作主要針對其規定的重點任務進行。這些重點任務,一是實施綜合治理,強化污染物協同減排;二是統籌城市交通管理,防治機動車污染;三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嚴格產業和環境準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四是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動能源利用清潔化;五是強化基礎能力,健全監測預警和應急體系;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健全區域協作機制,組織聯合執法。

執法督查主要由環保部環監局組織有關環保督查中心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六省、區、市環保部門聯合實施,每月集中組織一次對3-4個地市采取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查、直接曝光的方式進行重點督查。

為保障APEC會議空氣質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啟動了最大力度的“空氣保衛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等空氣質量保障的重點控制區,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無私奉獻、精誠協作、連續作戰,確保各項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10月20日至25日,環境保護部派出16個督查組,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4個重點城市保障方案的部署情況進行專項督查。11月3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6省區市按要求啟動實施保障方案。同時,為應對4日至5日出現的不利氣象條件,北京市以及河北省廊坊、保定、石家莊等8個城市在保障方案基礎上,緊急啟動了重污染天氣下的最高一級應急措施。11月6日,除上述城市外,天津市、河北省唐山、衡水、滄州市,以及山東省濟南、淄博、東營、德州、聊城、濱州市,也采取了最高一級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排放。山西、內蒙古等省區自加壓力,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山西省政府在11月5日對太原、陽泉、晉中3市啟動最高一級應急減排措施的基礎上,8日又啟動了長治、晉城兩市的最高一級應急減排措施。

除了調動了6個環保督查中心派駐6省區市督查外,環保部還使用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偵察、污染源自動監控、大數據預警預測等技術手段,地方環保部門劃片網格化24小時駐廠盯守。各級環保部門聯動強化督查力度,保持執法高壓態勢,成功打贏了一場“霧霾阻擊戰”。據統計,6省區市在會議期間實際停產企業9298家,限產企業3900家,停工工地4萬余處,分別是《保障方案》規定的3.6倍、2.1倍、7.6倍。

2014年新的《環保法》實施,在加大對違法排污的企業打擊力度的同時,環保部門開始在“督政”方面狠下功夫。

為應對3月下旬可能出現的重污染天氣過程,環境保護部組織10個督查組陸續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督查,并安排無人機對重點地區進行飛行檢查。對6家企業環保意識差,違法排污問題突出的企業違法行為立案查處,并依法追究責任。

在國家督查的同時,6省區市也在加大執法力度,例如河北省在2015年前3個月的“2015利劍斬污”專項行動中,共立案偵辦157起,破獲111起,移送起訴96起,對6家超標排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因此啟動了按日計罰程序。

近一段時間,環境保護部先后對安陽、滄州、臨沂、承德、駐馬店等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公開約談,督促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全面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責任。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 會員服務| 法律聲明|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意見反饋
環衛在線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發布的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詳見《知識產權聲明》。
滬ICP備19018799號-5、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237號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国产精品福利成人午夜精品视频,91福利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女人午夜看片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