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歷史 清空記錄
分享到
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看珠三角九市的垃圾分類
環衛在線新聞組 瀏覽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九市。

《綱要》指出,大灣區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要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為居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

大灣區的發展目標,其中包括到2022年,生態環境優美的灣區和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綱要》第七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指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第七章第三節“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中指出,大灣區要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態,加快節能環保與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的融合。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

垃圾分類,是構建綠色低碳生活的重要一環,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源頭行業。“垃圾分類是新時尚”,最高領導人的呼吁與號召,讓垃圾分類進一步深入人心,也讓這個行業也成為媒體、資本關注的焦點。其實,在2017年,特別是去年,國內各個層面的垃圾分類政策就已經密集出臺。

2017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部署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該方案明確,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城市應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辦法,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到2035年前,垃圾分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7年12月20日,住建部《關于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劃定了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大灣區珠三角九市有廣州和深圳入選其中。下面,讓我們梳理一下珠三角九市涉及垃圾分類的政策措施、推進情況和相關產業布局。

廣州

廣州是長住人口超過1400萬的特大城市,目前全市日產生活垃圾約2.5萬噸,2018年上半年月均產生生活垃圾72萬噸,“垃圾圍城”問題不容忽視。垃圾分類是解決“垃圾圍城”,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目標的前提。廣州對垃圾分類重視的比較早,先行探索垃圾分類多年。在2014年和2015年曾分別出臺《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意見》和《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中央出臺政策后,廣州政府在2017年相繼頒布《廣州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廣州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年)》等規定。同年,《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經廣州人大通過批準,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立法后,廣州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加大生活垃圾分類執法監督力度。2017年9月1日,廣州曾在全市選取了100個垃圾強制性分類樣板小區,3258家單位強制分類。2019年,廣州將進一步擴大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范圍,將創建600個生活垃圾分類樣板小區,50%的行政村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廣州的垃圾分類執法,2018年以對單位處罰為主,2019年預計向不分類投放垃圾的個人開罰,垃圾不分類從“違規”升級為“違法”。

通過多年的垃圾分類經驗探索,廣州目前已形成六種具有示范意義、可復制、可持續的垃圾分類模式,分別是大數據支持垃圾減量的“荔灣西村”模式、宣傳培養居民習慣的“番禺市橋”模式、刷卡投放獲積分“海珠輕工”模式、利用綠化帶遮擋轉運點的“越秀白云”模式、物管助力推行分類投放的“花都花城”模式及供銷社回收按噸拿補貼的“增城小樓”模式。

在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暫行辦法通知》,也就是2018年第二季度垃圾分類“國家級考試”中,廣州在46個重點城市排名全國第六,垃圾分類成績名列前茅。

深圳

深圳,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著2000多萬人口,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超過2萬噸,垃圾處理設施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嚴重威脅著城市發展。早在2000年,全國啟動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深圳是首批8個試點城市之一。2013年7月1日,全國首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專職機構——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掛牌成立。

近年來,深圳市在垃圾分類管理領域先后出臺1個政府規章、3個地方標準和7個規范性文件,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范標準體系。2017年6月3日深圳發布了全國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2019年1月7日,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深圳市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行動方案(2019-2020)》,要求2019年底前,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要全面實行垃圾分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0%以上。2020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完善,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市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80%以上。2019年2月,《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定(草案)》公布,向公眾征求意見。《規定》提出,深圳將逐步建立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以推動垃圾減量分類,對未按照要求投放生活垃圾的個人,處500元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00元罰款。

作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堅持社會化和專業化相結合的雙軌戰略,運用大分流、細分類的推進策略,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垃圾分類創新之路。2015年起,深圳將每周六定為“資源回收日”,在全市3478個住宅小區和城中村配備了5913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形成了住宅區垃圾分類1.0版本。2017年,深圳全市日均分流分類處理生活垃圾1985噸。2018年上半年開始,深圳創新探索,通過建立集中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安排志愿者定時定點督導,使小區居民的參與率和準確率達到 80% 以上,形成了“樓層撤桶+定時定點督導”的住宅區垃圾分類 2.0 版本。目前該模式正向全市推廣。

在住建部 2018 年第二季度 46 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核中,深圳在體制機制建設、分類作業、宣傳工作等單項得分第一;設施建設、教育工作、公共機構等單項得分進入前兩名,整體排名深圳市位居全國第二。

珠海

作為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是全國唯一一座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的城市,有著“新型花園城市”的美譽。與深圳、廣州相比,珠海的長住人口較少,,2017年末,珠海的長住人口僅176.54萬人。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提出,2020年珠海常住人口將達到270萬人。據《珠海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規定,珠海城市的終極規模是建設總用地698平方公里,可容納的總人口規模是650萬人。對于正飛快發展的珠海來說,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7年9月,珠海市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但尚處在小范圍試點階段,市政和林業局制定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珠海將用兩年半時間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17年,安排資金在10個試點示范小區共安裝15臺智能垃圾分類設備。2018年,珠海實現全市居民生活小區覆蓋面30%的工作目標,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目標總體形象進度超74%。按照全市共有居民生活小區1904個來計算,全市完成垃圾分類試點小區581個。預計到2019年小區覆蓋面達到60%,2020年全面實現生活垃圾分類100%全覆蓋。

同時,珠海市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一協調全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市分類辦已編制完成《珠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建設管理指南》(試行)和《珠海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用于指導各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進一步規范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工作。

珠海市定期定點開展周六“資源回收日”和“家校聯動”宣傳活動,通過持續有效的活動宣傳方式,培養居民的參與率,至今共開展100多次“資源回收日”活動。市內公交車站、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可以看到“垃圾分類、利國利民”為主題的公益宣傳欄。同時,市垃圾分類辦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播放垃圾分類公益宣傳公告,還建立了“珠海垃圾分類”微信公眾號,實時宣傳垃圾分類工作的措施和內容。

佛山

佛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底,全市總面積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5.67萬人。早在10多年前,佛山就曾啟動垃圾分類的試點工作,近年來多方探索。順德在2012年就提出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四化提升”計劃(環境保潔專業化、前端轉運機械化、中間分選減量化、終端處理無害化),并以專業垃圾分類處理為突破口,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就試點分類工作上,順德落實了“五個五”分類試點單位(包括五個小區、五個行政機關、五個事業單位、五個企業、五所學校),并為各試點單位配置了分類垃圾桶、分類標志等。數據顯示,2017年,順德生活垃圾清運處理量達146.08萬噸(日均約4000噸)。

2012年,禪城區張槎街道創新性地做起垃圾減量試驗,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可兌換現金或有機蔬菜。2013年,某金屬物資回收公司在某園區設置再生資源綠色回收亭,但這些項目最后都沒有成功。有專家分析,政企角色錯位、企業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居民嫌麻煩懶得參與,是試驗沒有成功的三個理由。

2018年,《佛山市城鄉生活垃圾分流分類減量工作方案》正向公布。《方案》要求,2018年,以街道為單位,開展包括住宅小區在內的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完成宣傳發動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配置,初步建立有害垃圾分類收集、臨時貯存體系;2019年,實現示范片區“三個全覆蓋”,即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責任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類別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全覆蓋;2020年在城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城區范圍內全部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實現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東莞

東莞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有國家森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美譽。面積2465平方公里,人口約834.25萬人目前。東莞每天的生活垃圾清運量超過13000噸,其中1.13萬噸通過焚燒進行處理,但仍有近2000噸要填埋。目前,東莞的衛生填埋場基本填滿了,新建面臨很多困難,減少垃圾才是出路。

從2011年開始,東莞就在小區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51個試點小區、學校和4個試點社區,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2018年7月18日,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東莞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東莞垃圾分類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東莞在鞏固現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市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2018年9日下午,東莞市政府召開動員大會,部署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計劃分三年推行生活垃圾分類。2018年率先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10%;2019年逐步推廣到商場、酒店、農貿市場等相關企業,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25%;2020年加以鞏固、完善,實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標準體系,形成切合東莞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方案還提出了,東莞將積極探索智能分類。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按照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通過“互聯網+”等模式促進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線上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相結合,推廣“互聯網+垃圾分類”有效經驗,促進垃圾分類的智能化、數字化管理。

總部位于東莞的小黃狗公司是垃圾分類市場的知名企業,主營的小黃狗AI智能垃圾分類回收項目,通過“有償回收”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投遞。目前東莞各個鎮街都與小黃狗達成了合作,推廣智能環保垃圾回收,除了東莞,小黃狗已經進駐全國33個城市,其中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等大灣區珠三角九市中的六個城市。

惠州

惠州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西湖享譽嶺南,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有477.70萬人。據統計,目前,惠州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達2000噸,逐年呈10%的增長趨勢,環境隱患日益突出,垃圾分類迫在眉睫。2013年11月15日,惠州政府辦公室印發《惠州市惠城中心區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2013年12月起,城區中心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涉及約680個單位、480個小區、30萬住戶、120萬人口。

2014年7月,惠州環衛局代擬的《惠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公布,據了解,該規定適用于惠城中心區建成區內6個街道(橋東、橋西、江南、江北、龍豐、河南岸)內的居民住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幼兒園、商場、店鋪、集貿市場等。

2018年12月4日,《惠州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出臺,2018年12月21日,《惠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規劃(草案)》公示,計劃指出,2020年底前,在惠城區、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為推廣階段,在城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惠州還將鼓勵企業參與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按照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通過“互聯網+”等模式促進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線上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相結合,有序向社會開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運輸、處理等業務,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同時,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補貼機制,以鼓勵企業參與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

中山

中山,古稱“香山”,為紀念孫中山而得名,與東莞同為不設區的地級市,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3萬人。現中山市城區日產垃圾約800噸,鎮區日產垃圾約3000噸。2017年,中山率先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并采取獎勵方式與智能設備相結合的做法,這走在不少城市的前頭。2017年7月,全市召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動員大會,正式開啟垃圾分類工作序幕。中山市住建局與廣東名城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開發了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系統,現已在市區內三個試點和一個鎮區試點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2018年6月,中山市住建局出臺《中山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整改工作方案》、《中山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配置標準》、《中山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整改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指導全市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貫徹執行。根據相關文件,2018年,中山各鎮區配套建設相應垃圾分類設施,基本建立起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2019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將得到有效分類,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公眾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典型模式。

2018年6月13日,西區召開垃圾分類動員會,并發布《西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實施方案》。2018年在轄區內責任主體明確的公共機構(市屬、區屬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國有企業及市屬和區屬集體企業,強制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并在試點社區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019年在全區范圍內全面鋪開試點工作;2020年以后,西區將根據上一階段的成果,探索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區全覆蓋模式,實現垃圾分類精細化、成熟化。

肇慶

肇慶面積1.5萬平方公里,長住人口408.6萬人。2015年,肇慶市將農村垃圾分類收運清理納入“惠民實事”之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共有逾90個鎮列入試點。

2018年2月,肇慶住建局和發改局共同印發《肇慶市城鄉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實施方案》,在全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2018年6月7日,端州區制定《重慶市端州區2018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為垃圾分類列出了相關分類標準及規定,定下力爭到2021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體系,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的目標。2018年6月27日,端州區召開了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動員會,會上公布了城區首批14處垃圾試點單位名單。

江門

江門市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17萬人。2018年11月,江門市蓬江區印發了《江門市蓬江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根據《方案》,2018年至2020年,蓬江區將逐步在全區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居民小區、行政村等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其中,2018年為啟動階段,在全區所有公共機構啟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2019年為攻堅階段,復制擴大范圍至相關企業、有物業管理的居民小區。鎮(街)增加垃圾分類試點行政村(居)數量達到50%;2020年為推廣階段,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即城區實現所有公共機構、相關企業、住宅小區垃圾分類,結合“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城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所有行政村。

結論

2017年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該方案要求,至2020年底,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珠三角城市和韶關、梅州等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城市應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方案選取的城市名單與后來大灣區劃定的珠三角九市不謀而合,這說明,這九個城市不但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廣東省垃圾分類的先行地和示范區。

綜上所述,大灣區珠三角九市垃圾分類工作成績顯著,但各市之間還有差距,廣州、深圳已經成為全國領先了垃圾分類典范城市,其他城市基本制定了覆蓋全市的強制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東莞、惠州、珠海等市通過“互聯網+”等模式,推動促進垃圾分類的智能化、數字化管理,取得卓越成效。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珠三角九市應該加大垃圾分類推進力度,從源頭進行垃圾減量,著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讓大灣區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讓居民早日過上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


來源:北極星固廢網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 會員服務| 法律聲明|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意見反饋
環衛在線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發布的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詳見《知識產權聲明》。
滬ICP備19018799號-5、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237號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国产精品福利成人午夜精品视频,91福利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每天被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揄拍视揄拍在线视频菠萝 | 亚洲a在线视频 |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