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歷史 清空記錄
分享到
干貨!廈門生活垃圾分類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環衛在線新聞組 瀏覽

一、廈門的基本做法

  廈門,戶籍人口401萬,常駐人口550多萬,1690平方公里,本島128平方公里,鼓浪嶼約2平方公里。2000年,廈門市是全國首批8個之一的垃圾分類收集示范市,但成效不大。2016年底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認真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作為推進城市治理轉型升級、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重要抓手,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為目標,緊緊圍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大環節”,構建了“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格局。2017年12月,住建部在廈門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評價廈門校園分類工作值得全國學習借鑒。

  截止2018年4月,島內兩區1402個居民小區已全部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島外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小區283個,占69.5%、村56個占36.7%;全市120家市直機關、85家星級酒店(賓館)、1124所大中小學校、12家市屬國有企業、68個農貿市場以及車站、碼頭、機場、公園、景區等公共區域、駐廈部隊已全部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80%以上。年垃圾分類投入經費5~6億(含終端處理),準備連續投5年,他們認為:短期大投入、高密度的投入效果(俗話說的狂轟濫炸型)要優于今后20-30年的普通投入。具體“五全做法”如下:

(一)全民參與共同締造。

一是廣泛宣傳培訓,凝聚社會共識。做到全方位、全媒體宣傳,每年投入宣傳經費1000多萬(電視招標800多萬、紙媒600萬),主要用于電視、戶外媒體宣傳,廈門市大街小巷、居民小區隨處可見垃圾分類宣傳。多層次、多形式宣講,街道社區每家每戶敲門入戶宣傳,與人口普查一樣重視;各小區還開展每月優秀樓道、優秀居民評比等活動,掛流動紅旗。二是進入學生教育,小手拉大手,影響千萬家,編寫垃圾分類知識進入幼兒園、小學、初中課本,融入學科,有教案、有作業、有考核,家校聯合,學校給每個學生發放垃圾分類月登記卡,每天由社區督導員負責對垃圾分類到位的家庭敲章,每月得到的章最多的學生作為“學校國旗下講話小旗手”等活動的人選。

(二)全部門協同形成合力。

一是市四套班子協同領導。成立市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市委副書記擔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相關領導任副組長,辦公室主任由副市長兼任,確保組織指揮有力。

二是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26個市直部門分別承擔垃圾分類的相關職責任務,各司其職、相互協同、齊抓共管,有力推動了垃圾分類工作;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責任區域、責任人上墻公示。我們參觀的廈門市港口管理局還實行樓層包干、輪班督查。

三是組建了福建省首個市級垃圾分類管理中心。按照“各街道配備5名、社區居委會配備3名垃圾分類專職管理人員,各小區每300戶配備1名專職督導員”標準,全市已配備垃圾分類專職管理人員659名、專職督導員3300名、督導志愿者3324人。通過“桶邊督導”的模式,宣傳生活垃圾分類方法知曉率,提高正確投放率。

(三)全程管理,控制環節。

一是投放注重引導激勵。初期開展分類積分獎勵、環保大講堂、制作環保手工皂、推廣生態酵素等活動,讓垃圾分類變得有溫度、有笑聲、有回報,使居民認識垃圾分類。

二是收集管理精細分工。聘請督導員做好桶邊值守督導工作,加大檢查和桶邊督導力度;街道與物業公司、業委會、單位企業簽訂垃圾分類責任狀;市垃圾辦組織暗訪檢查督促;明確對低值可回收物收處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三是分類運輸直運處理。廚余垃圾采取公交化的直運模式,劃定廚余垃圾收運線63條,沿線設置收運點1600多個;有害垃圾由各區委托國有企業每月收集轉運一次;大件垃圾,已建成3個大件垃圾處置廠,大件垃圾可以用電話、APP預約上門方式收集,運到大件垃圾處理廠處理。

四是分類處理設施同步建設。建成一座工業危廢處理中心,年處理能力4.65萬噸;建成廚余垃圾處理廠一座,日處理能力800噸,政府補貼240元/噸;正在籌建一座日處理能力1500噸的廚余垃圾處理廠,確保在2019年實現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全市建成垃圾處理基地3個、焚燒廠3座(規模1800噸/日,擴建二期1500+1250噸/日)、分揀及資源再生綜合處理廠2座(規模1250噸/日)、大件垃圾處理廠3座。

(四)全節點攻堅,破解難題。

針對5個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工作重點。

  1.起步階段抓知曉率和參與率。督導員、志愿者、物業保潔員上門宣傳;全媒體、多層次、全方位宣傳。

  2.推開階段抓示范引領。出臺示范小區13個方面的建設標準,示范小區分類知曉率達90%,廚余垃圾分類準確率達70%

  3.全面推開階段抓“盲區”。針對民營企業、非星級酒店、農貿市場、無物業小區等盲點區域,采取轄區屬地管理牽頭兜底、部門行業管理聯動協同的機制,按照“管行業就必須管生活垃圾分類”的原則,全面抓好“盲區”地帶的垃圾分類工作。

  4.提升階段抓收集直運。抓好各類垃圾直運到位,購買90輛廚余垃圾直運車,直接將廚余垃圾全封閉轉運到處理廠,減少中轉環節;推進其他垃圾直運,防止混裝混運。

  5.鞏固階段抓考評執法。一是制定《廈門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考評辦法》,采用專業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單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考評,以占權重2%納入市對各區、各相關單位年度工作績效考評內容。二是依法查處生活垃圾違法行為,勸導糾正違反生活垃圾分類行為4856起,共開具執法文書56份,已實施處罰23起(其中單位1起、個人22起)。督查執法整治行動,對垃圾不分類行為起到了震懾推動作用,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

(五)全方位保障,有序提升。

  1.投入保障。市、區財政統籌安排、按需保障,對分類轉運車輛的購置投入按市、區財政6:4的比例承擔;采用BOT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和先進技術建設垃圾處理設施。

2.法制保障。《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于2017年9月10日起正式實施,該《辦法》是全國第一部全端的垃圾分類人大立法。同時出臺20項生活垃圾分類配套制度。

  3.公眾監督。設立舉報獎勵制度,全市居民可通過舉報方式監督違法行為(但實施一年來沒人舉報);引入社會團體監督,將生活垃圾分類列入文明督導范圍,充分發揮廣大文明督導員作用。

  4.科技保障。建成福建省首個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蘇州伏泰),接入全市43部餐廚收運車、2200余個餐廚垃圾桶RFID卡、560余家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的數據信息,實現餐廚垃圾產、收、運、處全流程信息化監管。

二、需要共同探討的幾個問題

(一)認識問題

  1.重新認識生活垃圾分類的目的。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升社會和人們的精神文明水平,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和需要處理的生活垃圾量,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率,降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難度。這才能真正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因此,現在垃圾分類的宣傳口徑要從“文明、安全、生態環境”著手,要將原來的“變廢為寶”的說法剔除。“垃圾就是垃圾”、“誰產生垃圾、誰就應該付費”、“處理垃圾肯定要花錢、政府要有補貼和稅后優惠”、“如果垃圾是寶,為什么國外發達國家不留著自己用”。

  2.正確看待“速勝論和失敗論”。不要認為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和全民動員,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實現“垃圾分類世界前列”的夢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大眾分類習慣離自發環保意識尚有不小差距,強制性的法規要求離自主道德共識尚有不小差距,但這之間的差距正是大有可為的空間。事物本身有其內在發展的規律,我們要按照客觀規律推進垃圾分類,要有持久戰的決心和戰略準備。必須破除“中國現階段無法垃圾分類”這種悲觀失敗論的認識誤區,堅定不移推進垃圾強制分類工作。

  3.根據矛盾解決問題。充分認識到不同階段的矛盾和矛盾的轉化。起步階段,末端決定前端。主要矛盾是有什么末端就決定源頭分類的品種;發展階段,前端制約后端。主要矛盾是分類活動低下的準確率制約末端的處置效率;成熟階段,首末順暢銜接。“高品質”的垃圾得到高效處理和安全利用。從這點來看,目前張家港市仍處于起步階段,正向發展階段邁進。

(二)體系建設問題

1.構建垃圾分類體系。要基于國情、市情構建適合的垃圾分類模式。當前情況下,要堅持以末端處理方式決定前端的分類模式。

2.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制定原則。一是政府為主導,要側重頂層設計、公共政策制定、宣傳教育等方面;二是全民參與,民眾是是實現垃圾分類的基礎;三是明確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的責任邊界,把垃圾分類納入法治化軌道(目前,生產者的責任還未真正明確、履行垃圾源頭減量的責任不到位);四是構建與垃圾分類模式相適應的管理體制機制;堅持政府主導下的垃圾分類模式。

3.垃圾分類評價體系的構建。一是垃圾分類階段性評價指標,初期、中期、遠期;二是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評價指標;三是垃圾分類投、收、運、處評價指標;四是分類垃圾的處置環保指標。

(三)如何理解垃圾分類和兩網融合

  回收的再生資源就是垃圾。a.生活垃圾:單位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b.再生資源:城市固體廢棄物中具有一定使用價值或價值的物品,通過回收變成再生資源;c.低值可回收物:無法通過常規的回收手段獲得利潤的部分物質,但仍能通補貼等政策支持,使其實現一定價值的物品。可回收物進入回收系統還是垃圾處理系統,取決于分類品質和市場價格。

  兩網融合是早晚的事。廢品回收是市場主導,垃圾處理是政府主導,推動兩網整合實際上要樹立廢品也是垃圾,廢品回收也是垃圾分類,廢品利用就是垃圾資源化的理念,廢品回收跟垃圾處理一樣,也是民生公益事業,也需要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逐步實現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兩網融合是高效機制,在銜接過程中廢品要向垃圾系統配套,要規范拾荒行為,使之服從服務于分類體系建設需要。

三、專家授課主要內容

  培訓期間,同濟大學何品晶教授、清華大學劉建國分別就《生活垃圾分類分流處理》和《從洋垃圾入境禁令看我國垃圾分類策略》進行授課,有關問題一并提出,供大家學習借鑒。

一是垃圾填埋場的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填埋是城市固廢的“兜底”處理技術;環衛行業是城市固廢“無限責任”的“兜底者”;中國為全世界固廢“兜底”。因此,一方面我們的垃圾填埋場要省著點用(尤其是建筑渣土進場要控制,還是要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的建設),另一方面,由于混合垃圾的成分產生變化,我們要在填埋技術上多研究,要避免固體廢物處理帶來的環境影響(生物質降解產生的惡臭氣體、滲濾液和溫室氣體)和安全影響(合成有機物產生的沉降、阻水、高水位填埋體)。

二是洋垃圾入境禁令對我們垃圾分類帶來的影響(有積極意義、促進分類、轉型升級、適度分類)。

一是要看清國外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本質目的。通過嚴格的垃圾分類,分出高品質廢物,出售給發展中國家再加工、再制造。既化解了本國的廢物處理壓力,減少了污染物及碳排放,又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可見垃圾分類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大力倡導,努力推行。

二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必須順勢而為轉型升級。禁止洋垃圾入境,嚴控固體廢物進口具有騰籠換鳥的作用,可為國內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提供渠道和空間。短期之內對再生資源加工利用行業將產生一定沖擊,經歷陣痛,大量低端企業將面臨淘汰關停命運,但從長遠來看則是一個重大機遇,有助于產業集聚度、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環保標準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促使再生資源加工利用行業走向以國內固體廢物為主要原料的轉型發展道路,進而對前端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提出更高要求,綜合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的力量,倒逼垃圾分類收集和再生資源回收效率的提升。

三是再生資源回歸“生活垃圾重要組成部分”屬性,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和全程監管下實現轉型升級。再生資源也是生活垃圾,再生資源回收跟生活垃圾處理一樣是公益民生事業。只有讓再生資源也回歸其“生活垃圾重要組成部分”的本來屬性,才能將垃圾分類的責任和壓力傳導至每個居民身上,引導居民切實履行垃圾分類投放的環境責任,讓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名正言順地爭取政府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光明正大地要求社會承認它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巨大貢獻,在嚴格規范的監管和充分有力的制度保障下,向生活垃圾處理行業一樣實現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真正成為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主力軍。

四是現階段我國推動垃圾分類應采取選擇性分類策略。應著眼于居民分類習慣的真正養成、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采取選擇性分類策略:分出害處最大的、用處最大的、干擾最大的,注重分出產物的“質精”而非“量大”,避免分出產物缺乏出路帶來的反復折騰,確保“四分”系統長效穩定運行。

綜上所述

對垃圾分類工作的艱巨、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要有足夠的清醒認識。垃圾分類工作具有廣泛性(涉及到每個家庭和各行各業,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日常性(日復一日都產生垃圾)、專業性(看似簡單,其實復雜,涉及環保生態建設多學科)、環閉性(投、收、運、處,諸多環節環環相扣,一環脫節,前功盡棄)、系統性(龐雜的社會工程,涉及眾多部門,協調難度很大,非輕而易可獲成果項目)五種特性,這就決定了垃圾分類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同于治酒駕和禁煙令,一部法律、一個禁令便立竿見影。即便采取強制性的措施,或僅憑少數職能部門唱獨角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擯棄速勝思想,做打持久戰的戰略準備,我們也要注重垃圾分類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要做好人才的儲備。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 會員服務| 法律聲明|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意見反饋
環衛在線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 360hw.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發布的所有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詳見《知識產權聲明》。
滬ICP備19018799號-5、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237號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国产精品福利成人午夜精品视频,91福利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
日本一夲道DVD在线观看 | 在线三级a精品 |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在线 | 日韩美女在线观看不卡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