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環衛市場共釋放超180億的特許經營項目,安徽六安市舒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在2020年10月26日經歷招標終止后,重新掛網,并開出近49億的大單,比終止前的預算還多了5億多!中國環衛在線網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各地共釋放環衛特許經營項目15個,中西部地區扛起大旗,億級項目頻出,然而,由于時間長、金額大,導致有三分之一的項目流標、廢標、二次招標……成交之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
來源:中國環衛在線網www.padz2009.com
在釋放的環衛特許經營項目中,已經成交的項目有10個,基本都位于中西部地區。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拿下超33億的貴州都勻市城鄉環境提升服務一體化項目特許經營項目,成為2020年已成交環衛特許經營項目中的最大一單。2020年度環衛十大特許經營項目列表(文中所列項目均不包含垃圾后端處理、市政公共服務項目):項目名稱: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城區環衛一體化項目特許經營(第二次)項目名稱:山西晉城市高平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名稱:四川德陽市廣漢市生活垃圾分類運營特許經營權出讓項目中標單位:福建平潭尚潔世家社會服務有限公司(含聯合體:平潭新家園環境治理有限公司)項目名稱: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城區環衛市場化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名稱: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運營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名稱:四川達州市開江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名稱:湖南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區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權項目服務年限:15年(ABO模式合作期限15年,TOT模式合作期限5年)項目名稱:河南安陽市文峰區寶蓮寺鎮人民政府環衛市場化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名稱:江西撫州市中心城區環衛市場化特許經營項目A標段:江西省華贛勁旅生態環保有限公司/勁旅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標段:中航美麗城鄉環衛集團有限公司/江西辰釀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名稱:貴州都勻市城鄉環境提升服務一體化項目特許經營項目
截至目前,2021年1月已有4個環衛特許經營項目集中開標,分別是安徽六安市舒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1、2包)、安徽亳州市利辛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項目(特許經營)采購項目(第一包)、湘潭市環衛一體化(一期)特許經營項目和河北邯鄲市魏縣城區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合計金額超111億。1月已開標環衛特許經營項目一覽(文中所列項目均不包含垃圾后端處理、市政公共服務項目):項目名稱:利辛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項目(特許經營)采購項目(第一包)項目名稱:舒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第1包)項目名稱:舒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第2包)
廢標項目一:江西宜春萬載縣城鎮(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廢標項目二: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城鄉環衛綠化作業一體市場化服務特許經營項目該項目于2020年11月26日首次掛網招標,預算金額為84637.8萬/30年,在距離開標時間不足一天時突然發布終止公告,官方宣稱的廢標原因是“本項目于2020年11月26日在貴州省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黔東南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上發布了采購公告,現因本項目發生重大變化,經采購人研究決定終止本次采購活動。”即使在2020年已成交的十大特許經營項目中,依然存在廢標后繼續招標,才得以成交的情況。甘肅白銀市靖遠縣城區環衛一體化項目特許經營項目最早于2019年8月15日開始招標,8月30日發布廢標公告:“參與本次磋商項目的共有五家投標供應商,其中一家投標供應商因未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繳納證明材料未通過資格審查,三家響應性文件未按競爭性磋商文件要求簽字蓋章,只有一家通過審查,因對磋商性文件實質響應的投標供應商不足三家,建議廢標。”直到12月初進行第二次招標,于2020年1月順利成交。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運營特許經營項目本應于2020年8月19日開標,但在招標現場發現招標文件需要部分更改,于是對項目進行廢標處理。安徽六安市舒城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于2020年10月21日首次掛網招標,5日后即終止,終止的原因是“根據實際需要,項目核心邊界條件將進行調整”,12月24日,二次招標公告發布,調整后的項目預算金額多了5億多,并劃分為兩個標段,服務范圍擴增,申請人資格要求變更。幸運的是,2021年1月19日,舒城縣項目終于“塵埃落定”——河北人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軒昂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拿下該項目第1、2包。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市場化主要方式包括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規范運作應該是首要原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區分以上三種方式所適用的政策和情形,從形式和實質都做到規范。”如采取特許經營方式,最重要的政策是《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六部委第25號令)。從該政策及國內特許經營實踐來看,此類項目應該具有“經營性”,即在回報機制上屬于使用者付費或可行性補助。完全政府付費類項目并不適用特許經營。因此,涉及投資且服務期長、但不涉及使用者付費或經營性收入的傳統環衛項目,按政策規范和實操經驗來看,不應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更合適的方式應該是PPP模式。很多地方之所以用特許經營代替PPP模式,很大的原因是該地區財政承受能力即將達到10%上限,存在不合規退庫風險,因此改用特許經營來混淆視聽,殊不知以特許經營模式實施后,財政就列預算硬給錢,不但社會資本無法獲得融資,而且涉嫌地方政府違規舉債!